2024届高考诗歌专题训练9(4份)
- 资源简介:
2024届高考诗歌专题训练
2024届高考诗歌专题训练:下第诗.docx
2024届高考诗歌专题训练:守岁诗.docx
2024届高考诗歌专题训练:望月抒怀诗.docx
2024届高考诗歌专题训练:夜归诗.docx
诗歌专题训练-------守岁诗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岳州守岁
张说
除夜清樽满,寒庭燎火多。
舞衣连臂拂,醉坐合声歌。
至乐都忘我,冥心自委和。
今年只如此,来岁知如何?
【注】张说,唐代文学家,政治家,开元三年(715)被贬岳州。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除夜”点明时间,照应诗题“守岁”,“满”字渲染出辞旧迎新的喜庆氛围。
B.“寒”与“火”形成对比,庭院虽寒气逼人,但柴火熊熊燃烧,让人心生暖意。
C.除夜欢宴,人们开怀畅饮,时而衣袖轻拂,连臂起舞,时而醉坐狂歌,尽情欢乐。
D.人们乐以忘忧,融入到大家的欢愉之中的诗人也身受感染,物我两忘,心境平和。
2.本诗尾联与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末句“不知今夕何夕”表达的情感有哪些不同?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守岁①
苏轼
欲知垂尽岁,有似赴壑蛇。修鳞半已没,去意谁能遮。
况欲系其尾,虽勤知奈何。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
晨鸡且勿唱,更鼓畏添挝②。坐久灯烬落,起看北斗斜。
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
[注]①1061年,朝廷任命苏轼为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遇到年终,写了这首诗寄给弟弟苏辙,苏辙此时在京师侍奉父亲。②挝:击,敲打,此处指更鼓声。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把“垂尽岁”比成“赴壑蛇”,化虚为实,用游向幽壑、势不可挡的长蛇喻指华年已逝、容颜衰老的人。
B.“儿童强不睡”,描写儿童被强迫着遵循守夜的风俗,后来还是相守着在夜间笑语喧哗。
C.诗人善于运用心理描写表现人物,“且”“畏”二字将诗人守岁时的心理状态写得细致入微,表达了时光流的无奈。
D.诗歌语言晓畅,情感富于变化,最终表达出诗人愿与弟弟共惜年华,积极奋发,不让志向抱负付诸东流的愿望。
4.清代纪昀称此诗写出了“真景真情”,请分析本诗中的“真景”对表现“真情”的作用。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客中守岁在柳家庄
白居易
守岁尊无酒,思乡泪满巾。始知为客苦,不及在家贫。
畏老偏惊节,防愁预恶春。故园今夜里,应念未归人。
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开篇点题,点明时间是除夕夜。作者在外生活窘迫,守岁之夜连酒也没有。因极度思念家乡,泪水把衣襟都沾湿了。
B.颔联,比之家中生活的贫困,作者深深感受到在外漂泊更加艰辛,因为除了旅人的贫困孤独之苦,还满怀刻骨的乡愁。
C.颈联,“惊”表现作者因年老感到时光匆匆,而因难以排遣的愁绪尤多,以致“恶春”,直接表达出作者的思乡之情。
D.这首五言律诗用语平淡朴实,但感情真切,表现出流落在外的诗人在佳节之际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6.请简析本诗的艺术手法。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杜位①宅守岁
杜甫
守岁阿戎家,椒盘已颂花。
盍簪喧枥马,列炬散林鸦。
四十②明朝过,飞腾暮景斜。
谁能更拘束?烂醉是生涯。
[注]①杜位:杜甫的同族兄弟。为奸相李林甫的女婿。②四十:杜甫四
……
诗歌专题训练--------望月抒怀诗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裴迪①书斋望月
钱起
夜来诗酒兴,月满谢公楼②。
影闭重门静,寒生独树秋。
鹊惊随叶散,萤远入烟流。
今夕遥天末,清光几处愁。
【注】①裴迪:钱起、王维的友人,几人多有诗作唱和。②谢公楼:晋时谢庄写过著名的《月赋》,这里借指裴迪的书斋。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诗人们饮酒吟诗,兴致很高,为全诗奠定愉悦的情感基调。
B.颔联通过多个意象来表现四周的寂静和初秋的凉意。
C.颈联用喜鹊飞起致震落秋叶,和萤虫远飞消逝侧面描写月的明亮。
D.尾联以问句作结,留待读者去揣摩,思考,显得意味深长。
2.本诗中的“月”和曹操《短歌行》“明明如月,何时可掇?”中的“月”的意象内涵和表达效果并不相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夕望月
张九龄
清迥江城月,流光万里同。
所思如梦里,相望在庭中。
皎洁青苔露,萧条黄叶风。
含情不得语,频使桂华空。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描写江城之月,化静为动,写出了月光的清明旷远,彰显了磅礴之势。
B.诗人描写梦中所见之景。他在梦里仿佛与月相望庭中,内心生出思念之情。
C.诗人通过感官和色彩描写,描绘出江城月下秋景图,笔触鲜活,状物生动。
D.诗人写诗围绕“望月”二字展开,以月光开篇,又以月光煞尾,一气呵成。
4.王国维说:“大家之作,其言情必也沁人心脾。”这一观点在诗歌最后两句是如何体现的?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注】
白居易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
诗歌专题训练-------下第诗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宏词①下第感恩献兵部侍郎
【唐】皮日休
分明仙籍②列清虚,自是还丹九转疏。
画虎已成翻类狗,登龙才变即为鱼。
空惭季布千金诺,但负刘弘一纸书。
犹有报恩方寸在,不知通塞竟何如。
注:①宏词是指“博学鸿词科”,唐代科举及第后的吏部铨选考试科目之一。②古以科举及第为登仙,因称及第者的资格与名姓籍贯为仙籍。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标题交代了写作背景、写作对象和主要事件,从中可知这是诗人在吏部铨选考试落第后写给兵部侍郎的一首诗。
B.颔联中诗人述说“宏词下第”后“翻类狗”“即为鱼”的内心感受,与当初“画虎已成”“登入龙门”的心境形成鲜明对比。
C.颈联中诗人运用千金诺、一纸书的典故,以季布、刘弘自比,写出了自己未能实现诺言,有负兵部侍郎的举荐。
D.本诗语言含蓄委婉,用词精当,如“分明”“自是”“空”"但”“竟”等词的运用,深化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
2.本诗情感意蕴丰富,请结合全诗内容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送崔约下第归淮南觐省①
朱庆馀
远忆拜亲留不住,出门行计与谁同。
程涂半是依船上,请谒②多愁值雨中。
堰水静连堤树绿,村桥时映野花红。
回期须及来春事③,莫便江边逐钓翁。
【注】①觐省:探望双亲。②请谒:请求进见。③来春事:春来的考试。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诗歌专题训练-------夜归诗
阅读下面这两首古诗,完成问题。
夜归
周密
夜深归客倚筇①行,冷磷②依萤聚土塍③。
村店月昏泥径滑,竹窗斜漏补衣灯。
夜归
钱澄之④
江上霜飞吹客衣,菰蒲艇子⑤夜深归。
征鸿暗叫寻行度⑥,野鸭齐惊破阵飞。
追水林峦行失去,远村灯火望中微。
犬声出屋舂声歇,知有人开竹里扉。
【注】①筇,筇竹,宜于制作手杖。②冷磷:清冷的磷火,方言,田间的土埂。④明末清初诗人,后还俗归乡。⑤菰蒲:菰和蒲,都是生长在池沼或河滩上的水草。艇子:小船。⑥寻行度:寻找归雁的行列一起从空中飞度。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诗开头点题,周诗“倚筇行”表达了归客不顾道路艰险,急切归家的心情。
B.两诗均写到了“灯”,周诗中的“补衣灯”,是温暖、美好、团圆的象征;钱诗中的“远村灯火”是孤独、愁苦、凄凉的象征。
C.周诗第二句描写了田野里土埂上,影影绰绰的鬼火、星星点点的流萤,通过深夜荒径冷气萧森的环境,反衬出归客急切回家的心境。
D.钱诗颈联动静互换,十分巧妙。原本是舟行水上,山林迎面而来,是林峦追逐流水而来,将船动峦静变成峦动船静。
2.两诗均以《夜归》为题,即事感怀,“事”相近而“怀”各异,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夜归鹿门歌
孟浩然①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②。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注]孟浩然,早先一直隐居于岘山南园的家里,四十岁赴长安谋仕不遇,游历数年后返乡,决心追步乡先贤庞德公的行迹,特在鹿门山辟一住处。鹿门,山名,在襄阳。庞公指庞德公,东汉襄阳人,隐居鹿门山。荆州刺史刘表请他做官,不就,后携妻登鹿门山采药,一去不回。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中的“幽人”指庞德公,也是作者自况,表现了他喜爱并主动追求隐逸生活的天性。
B.颔联写人们沿江回到江边小村,引出我乘坐小舟归向鹿门山;同为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