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衡阳市第八中学2024高考适应性练习卷(二)语文试题(解析版)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考模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x
  • 资源大小: 61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4/4/9 8:16:52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9 总计:9
  • 下载点数: 3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7990字。

  2024高考适应性练习卷(二)
  语    文
  
  请注意:时量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所有的权利一定有其所对应的义务。权利和义务孰先孰后,这并不是一个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法国哲学家西蒙娜•薇依提醒我们,义务一定在权利之前,只有在一定的道德义务的基础上才可能衍生出法定的权利。义务是无条件的,如果义务需要一个基石,那么这个基石也是超验的。总之,如果没有人自愿承担义务,那么也就不可能产生法律上的权利。
  ②近代权利理论的形成与道义论(道德义务违反说)有密切的关系。虽然道义论有不同的分支。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无论是十诫道义论,还是康德的道义论。都对权利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十诫的禁止做假见证衍生出名誉权的观念。康德的道义论同样赋予了人性以尊严,人是目的,“每个人都有权要求他的同胞尊重自己。同样他也应当尊重其他每一个人。人性本身就是一种尊严,由于每个人都不能被他人当作纯粹的工具使用,而必须同时被作为目的看待。人的尊严就在于此,正是这样人才能使自己超越世上能被当作纯粹的工具使用的其他动物。同时也超越了任何无生命的事物。”
  ③名誉权的本质是对他人的尊重。但这并不是没有边界的。如果涉及公共利益,那么个人的名誉权都要受到一定的限定。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为了公共利益,就可以对人无条件地贬损和亵渎。
  ④公共人物的言行举止与公共利益有较大关系。所以,无论是普通法系,还是大陆法系,都认为公众人物的名誉权应该受到限制。在1964年的“沙利文诉纽约时报”案中,美国联邦最高法院首次确立“实际恶意”规则,并提出了“公共官员”这一概念。公共官员若对媒体报导提起诽谤诉论,必须由其承担举证责任,证明媒体出于“实际恶意”。同时,判决将诽谤行为划为民事侵权行为,从此掀起世界范围内诽谤罪的除罪化运动。
  ⑤1967年,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将“实际恶意”原则适用范围由“政府官员”扩展到“公众人物”。随后又进一步明确了“公众人物”的涵义,公共职务的候选人、法官、警察、评说员、公立学校的行政官员、社会工作者、国内收入服务署官员和城建监察官都在“公众人物”之列。而且这一术语还包括选举产生的官员以及大部分虽不是政府雇员但对公共事务行为具有具体责任的职位人员。
  ⑥在当前的美国,诽谤已经不再是犯罪,并且在民事诽谤诉讼中,“实际恶意”的举证责任也由原告承担,而这种恶意几乎难以证明,因此,对公众人物的批评即使有不实言论,也很难追究。
  ⑦德国虽然没有在刑法中废除侵犯名誉的犯罪,也没有采取公众人物与非公众人物的区别,但是德国刑法第193条规定了“公共辩论”的除罪事由,德国刑法理论认为。如果一种言论涉及“公共辩论”,那它就是法治社会应当允许的危险,即便它侵犯了他人的名誉,也不构成犯罪。
  ⑧1979年德国联邦宪法法院在“政客传单”案指出:与普通人相比。政府官员必须忍受对其公共行为的强烈批评,该案被告发表文章指责两位政客曾是纳粹分子。两位政客提起诽谤之诉,被告在初审法院被判罪名成立,但宪法法院撤销了原审判决。法院认为,被告的文章引起了政治上的争论,这属于一种公共辩论。
  ⑨域外的经验值得借鉴,正如布伦南法官在“沙利文判决书”中所说的“公众事务的辩论,应当是毫无拘束、富有活力和广泛公开的”,与公共利益有关的公众人物,其名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权利与义务的先后是能确定的,如今产生了法律上的权利,则有人自愿承担了义务。
  B. 因为说名誉权的本质是对他人的尊重,所以名誉权也是要受到一定的限定的。
  C. 德国没有区分公众人物与非公众人物。但是在刑法中废除了侵犯名誉的犯罪。
  D. 我国的公众人物并未完全丧失名誉权,利益的平衡不能以丧失另一种利益得来。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1964年,沙利文已经被认定为“公众人物”,在“沙利文诉纽约时报”案中被要求必须由其承担举证责任,证明媒体出于“实际恶意”。
  B. 在当前美国,“实际恶意”的举证难度较大,即使是对公众人物有不实的言论,仍难以追究。
  C. 德国“政客传单”案件,由于被告的文章引起了政治上的争论,属于“公众辩论”,即便侵犯了他人的名誉,也不构成犯罪。
  D. 公众人物的言行举止关乎公众利益,他们也有更多资源维护自己的权益,因而,如果网上批评不能被证实是故意的,那就是正当的。
  3. 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③段观点的一项是(    )
  A. 《个人信息保护法》第十三条规定:“为公共利益实施新闻报道、舆论监督等行为,在合理的范围内处理个人信息”。
  B. 《民法典》第一千零二十五条规定:“行为人为公共利益实施新闻报道、舆论监督等行为,影响他人名誉的,不承担民事责任,但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除外……。”
  C. 美国吴某某捏造不实信息的贴文讨论量超过7万、转发量超过3万、阅读量为4.7亿余次,导致沈某某遭网络暴力,造成极恶劣社会影响,被判诽谤罪。
  D. 《罪与罚》中的索尼娅为了照顾家人被迫去当妓女,她的邻居出于恶意在网上写了一篇小作文,邻居的做法其实是侵犯了他人名誉权的。
  4. 关于上述材料中论证方法的运用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第②段,在论证道义论对权利理论的作用时,主要采用了引用论证的方法。
  B. 文章第⑤段,在阐述“实际恶意”原则的适用范围时,主要采用了下定义的论证方法。
  C. 文章第④段和第⑧段,多次采用了举例论证,如“沙利文诉纽约时报”案、“政客传单”案等,使观点通俗易懂。
  D. 文章第⑨段,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阐述了与公共利益有关的公众人物的名誉权应当受到限制的观点。
  5. 阅读以下材料,《秋菊打官司》中的“讨说法”可以用《人的尊严与名誉权》中哪句话来解释?电影反映的问题与本文强调的重点一致吗?请对此分析。
  电影《秋菊打官司》1992年首映,以秋菊“讨说法”为最大的主线。故事发生在中国西北小山村,秋菊的丈夫与村长发生争执,被村长踢伤。秋菊怀着身孕去找村长说理,村长不以为意。秋菊要讨个说法,去乡里公安局上访。乡里的工作人员与村民们都有交情,以调解矛盾并赔偿二百元结束。当秋菊来拿钱时,村长把钱扔在地上,受辱的秋菊没有捡钱,而是上县公安局上访,县里复议书维持原判。秋菊还是不服,到市里,市里复议书仍然维持原判,秋菊向市中级法院上诉。过年时,秋菊难产,村长和村民连夜冒着风雪送秋菊上医院,使她顺利产下一名男婴。秋菊一家对村长非常感激,决定不再追究,但此时市法院发来判决,村长因伤害罪被拘留。望着远处警车扬起的烟尘,秋菊感到茫然和失落。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因为……所以……”错误。由原文“名誉权的本质是对他人的尊重。但这并不是没有边界的”可知,选项强加了因果。
  C.“在刑法中废除了侵犯名誉的犯罪”错误。由原文“德国虽然没有在刑法中废除侵犯名誉的犯罪,也没有采取公众人物与非公众人物的区别”可知,德国并没有在刑法中废除了侵犯名誉的犯罪。
  D.“丧失另一种利益得来”错误。由原文“所有的利益平衡都不能以完全丧失一种利益来进行平衡”可知,原文中说的是“完全丧失一种利益”。
  (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北中国
  萧红
  一早晨起来就落着清雪。在一个灰色的大门洞里,有两个戴着大皮帽子的人,在那里响着大锯。
  “扔,扔,扔,扔……”好像唱着歌似的。
  不远就有一段树林,沿大道的两旁长着。说是养了一百来年的大树,从祖宗那里继承下来的。将来还要传给第二代、第三代儿孙。最好是永远留传下去。好来证明这门第的久远和光荣。
  可是,今年却是这树林的主人自己发的号令,用大锯锯着。
  树上的喜鹊窝,新的旧的有许多。树一被伐倒,喜鹊窝也跟着覆到地上,有的跌破了,有的则整个的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