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钟山记》教学设计2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教案 / 选择性必修下教案
  • 文件类型: docx
  • 资源大小: 35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4/2/22 21:37:42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2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4180字。

  探索共发现一色 情趣与理趣齐辉
  ——《石钟山记》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已经学习过一定数量的文言文,初步具备了读懂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但他们的审美表达能力有待提高,并且过度依赖老师,从而缺失了大语文环境下的自主学习能力。鉴于这种情况,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既有独立思考,又有师生互动和小组合作交流。引导学生以读带品,诵读感悟,积累文言阅读经验,体会经典作品的精神内涵和文化价值。
  本课遵循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设置连环问题。思维是从疑问和好奇开始的,这些问题的设计,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思维兴趣和参与热情。关注学生思考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及时疏通学生思考过程中出现的疑难点,鼓励学生表达独特的见解。这些预设的问题也将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随时适度调整。在学生认知不当时,给予知识性的点拨;在讨论质疑等表达中有畏难情绪时,给予心态上的点拨;在思路阻塞时给予思维方法的点拨。
  教材分析
  《石钟山记》是苏轼的名篇佳作,历来选者、注者、论者甚多,因此各种教材版本都似乎对它割舍不下。文章以二个“疑”字,三个“笑”字贯穿全文。本文通过对石钟山的实地考察,探求出山名的由来,反驳了李勃的观点,证实和补充了郦道元的观点,得出凡事要重视“耳闻目见”,而不可“臆断其有无”这一富于哲理的结论。本文在新教材中又被编入,品读《石钟山记》,就如同与中国文化做一次高层次的对话与交流。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提到: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教育家陶行知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石钟山记》就是最好的例子。带领学生随苏轼夜泊小舟于绝壁之下,敢于质疑,求实创新,当一回探险求真者。《石钟山记》带给学生最大的教益,是在作者对前人的质疑中培养出来的一种科学精神。
  教学目标
  1. 通读文本,读出文本的景趣和情趣;
  2. 合作交流,分析石钟山得名的原因,读懂作者的理趣;
  3. 学习苏轼敢于质疑、存疑必察的精神,感受苏轼的人格魅力。
  教学重点
  分析石钟山得名的原因。
  教学难点
  学习苏轼敢于质疑、存疑必察的精神,感受苏轼的人格魅力。
  教学方法
  1.诵读法:以读带品,诵读赏析。
  2.讨论法:既有独立思考,又有生生互动,小组合作交流。
  3.点拨法:师生互动,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

推荐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