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大海》教学设计3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教案 / 选择性必修中教案
  • 文件类型: docx
  • 资源大小: 37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4/2/22 18:26:41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2 总计:2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2150字。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四单元•第三课时
  骋怀抒志颂大海,借“象”显情慕自由
  ——《致大海》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回顾旧知,了解象征手法。
  2.分析《致大海》的诗歌内容,理解“大海”等物象的象征意义。
  3.了解时代背景和诗歌创作动机,体会象征手法在传达情感主旨方面的作用。
  二、重点难点
  1.理解《致大海》的诗歌内容,理解“大海”等物象的象征意义。
  2.把握诗歌象征手法与情感表达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
  点拨法、诵读法、合作探究
  四、课时安排
  一课时
  五、学习过程
  【课前准备】
  1.熟读《致大海》,梳理诗歌结构。
  2.查阅普希金的生平经历和《致大海》的创作背景:
  (1)了解普希金两次被流放的经历。
  (2)了解诗歌中普希金深情缅怀英雄拿破仑和伟大诗人拜伦的原因。
  【课堂导入】
  复习导入:回顾诗歌意象与情感表达之间的关系,以及对意象的选择体现出不同国家的
  诗人不一样的文化心理。引入本节课内容:诗歌表达情感的另一种方式——象征手法。
  【新知学习】
  活动一:识象征。
  1.联系以往所学诗文,结合自己的理解,谈一谈什么是象征手法。
  提示:《红烛》中的“红烛”,《树和天空》中的“树”“天空”“雪花”。
  2.根据以上示例的共性,谈谈对象征手法的认识。
  教师总结:象征是借助某人某物等具体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
  和情感(本体)的表现手法。
  活动二:析象征。
  1.结合预习收获,谈谈对《致大海》诗歌题目、诗歌情感基调的理解。
  提示:联系以往所学类似的诗歌题目,如《致云雀》。
  2.比较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和《致大海》,思考它们在情感表达方面的不同。点拨:诗歌表达情感有直抒胸臆式的,也有隐晦委婉式的。要想深刻理解诗人的情感,
  需要通过诗句中的典型物象。分析物象要把握物象的特点。
  3.小组讨论:诗人笔下的“大海”有什么特点?表达了他对大海什么样的情感?
  预设:自由、忧郁、沉郁、任性、喜怒无常……
  点拨:诗人在展现“大海”特点时,有些词句会给大家的阅读理解带来困难。这种困难的产生主要是因为诗人使用了象征手法。
  4.合作探究:圈画出自己难以理解的词句,讨论交流,尝试解惑。
  请学生按照诗节顺序,将问题整理在习题本上,汇总投屏,讨论交流,教师适当点拨。示例:第五节中的“两齿”是什么意思?
  点拨:“两齿”可能指海浪,但这样的用词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鲨鱼之类的凶猛生物,联系后文渔船的覆没,体现出了“大海”的破坏性和力量感。
  5.教师在学生提问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重点把握:诗人追忆拿破仑和拜伦(“另一个天才”)的原因。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引导学生梳理诗人描写拿破仑和拜伦的语句,带领学生反复、有感情地诵读第九节至第十二节内容,引导学生结合拿破仑、拜伦和普希金的历史资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

推荐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