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7460字。
选修课《传记选读》的几点思考和做法
一、从课程标准的角度,看“传记选读”选修课的性质、作用
我们在学习课程标准的时候,应该注意到,在课程标准设计的选修课程五个系列中,“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两个系列是传统的四种文学作品样式,“语言文字应用”和“文化论著研读”两个系列则是新开设的两个学习的范围,而“新闻与传记”是一个以具体文本体裁为名称的系列。这一选修系列包括新闻(消息)、通讯、特写、报告文学、传记(自传评传)、回忆录以及悼词、墓志铭等纪实类作品的阅读,以及新闻、通讯、人物传记等文体的写作。
为什么课程标准要把“新闻与传记”单独列为一个选修课系列?应该如何把握“新闻与传记”的课程性质和功能呢?
新闻与传记的价值:新闻与传记属于纪实类的作品,这类作品以语言文字和图像资料为载体,记录了某一个时代,某一个民族的重要事件和具有代表性的人物,这些事件的发生、发展和结局以及这些人物的活动过程,构成了某个时代社会生活的主流,是社会发展的立体版本,是人类文明演进的生动图谱。记者作家在反映事件和人物的过程中,经过思想的提炼和艺术的加工,总是力图通过鲜活的、富有生命力的、具有个性特点的事件和人物,来反映某种带有普遍性的社会现象,揭示事件发生的一般规律和深层原因,探求人物对于社会历史发展所具有的典型意义。因此,这类文本是人们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深入观察、理性思考的直接反映,是探求真理过程的动态的记录,是一个时代人类认识水平提升的成果结晶。
新闻与传记的课程性质:阅读并练习写作新闻与传记等纪实类的作品,对于高中生丰富人生体验,开拓思想视野,培养认识历史、认识社会、认识人生的能力,提高历史使命感、社会责任感和明辨是非的能力,激励追求真理的信念,陶冶品性情操,提高审美修养,提升人格境界,具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对于高中生形成的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培养人生规划能力,具有潜移默化的功能。正因为“新闻与传记”这类文本具有自身独特的教育价值,对于达到母语教育的总目标,全面提高人才素养具有重要作用,所以很多国家的母语教育中都很重视这类文本阅读和写作的教学。
“传记选读”的育人功能:
从个人的阅读经历导入:初中读高尔基的《我的大学》,高中读梅林的《马克思传》徐迟的《哥德巴赫猜想》,大学读邓肯的《邓肯自传》,对自我人生的影响。
就传记而言,传记的阅读更能够体现以对话为特征的现代阅读理念。学生阅读传记的过程,就是与古今中外的各色人物进行心灵对话的过程,也是与传记作者就传主的评价(或传主的自我评价)展开思想碰撞的过程。学生通过这样的交流、对话,可以了解传主的人生轨迹,尝试在了解时代和社会背景以及传主成长环境的基础上,分析个人禀赋等先天因素和外部环境等后天因素对传主人生历程的影响;能够以正确的价值观,认识传主对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所产生的积极作用或负面影响,从而客观、正确地评价其功过得失;能够体验传主的内心感情世界,丰富自己的人生经验,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提高励志、冶情、勤学、修身的自觉性,能够通过理性的反思,从有关人物和事件中吸取教训,引为人生的鉴诫。
开设“传记选读”,要从以上角度来理解这一课程的性质和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