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三语文暑假作业(5份)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考专项试卷
  • 文件类型: docx
  • 资源大小: 41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3/8/21 20:00:57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2
  • 下载点数: 3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2024届 高三语文暑假作业
2024届 高三语文暑假作业4.docx
2024届 高三语文暑假作业5.docx
2024届 高三语文暑假作业6.docx
2024届 高三语文暑假作业7.docx
2024届 高三语文暑假作业8.docx

  高三语文作业4
  文字量:7316
  一、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选自苏轼《石钟山记》)
  文本二:
  游石钟山记
  (清)章潢
  九江湖口县有石钟山。郦道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响若洪钟,因受其称。唐李渤始访其遗迹,得双石于潭上,扣之,南音函胡,北音清越。宋苏文忠以陋其言,尝因夜月乘舟造绝壁,上下闻有大音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回至港口。有大石当中流,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周文忠公亦尝游其处,而其所录上下钟山之景为颇详。尝疑其论之不一。
  今年秋七月既望,因督学至其邑,偕老人高嵩等诣北钟山。山皆大石,侧立于江滨,高可千余丈。左有观音阁,阁有小轩,适临钟石之上。老人与寺僧宏综指予曰:此北钟山也,山以是名。乃由阁后履崭岩,触荆榛,蛇行而上。有亭曰“白云”,盖顶也,仅可容二三人。凭阑一望,小孤、五老、香炉、二祖、五祖诸峰,如拱如抱,皆屏列于左右,江水南来而清,湖水西出而浊,或汇于此而后朝宗于海。灏瀚汪洋无际,远涵天碧,近漾岚光。悠然之景,可以游览得,而不可以笔舌状。返而登岸,径造钟石之下,俯而观之,石皆罅穴,水落风息,不能钟鸣。
  九江复回,与进士梅君愈及老人乘舟至其处,风怒浪急,舟不能舣①。乃上阁之小轩聆之诚噌吰如洪钟然余石无此声。郦元之记,苏公之辨,良足以破千古之疑矣。次日,诣南钟山,山下亦有观音阁,临大江。左右石壁如北钟山,其景则不如,右石中缺十余丈。老人寺僧曰,此南钟石也。苏公有记刻其上。正统十四年己已,石裂而仆于水,形迹尚新。详察南北诸石,下俱穴窍,风水搏之,皆能有声,何独此石以钟名?盖诸石负土而侧立,下虚而背实,故其音浊。惟此石突然于水中,中空而下虚,故其音如洪钟焉。李渤乃欲以斧斤考击而辨其清浊,则疏矣。然疑苏公当时所游乃港口,稍南之景,方有石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者。杨次山所谓“真山从作假山看”者,正此谓也。且遇恐即回,南钟山恐未到也,故其景不见称于文。
  【注】①舣:船只靠岸。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乃A上B阁C之D小E轩F聆G之H诚I噌J吰K如L洪M钟N然0余P石Q无R此S声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言,指记载、描述,与《氓》中“静言思之,躬自悼矣”的“言”意思相同。
  B.一,指一致、相同,与《兰亭集序》中“固知一死生为虚诞”的“一”意思不相同。
  C.履,指登上、踏上,与《过秦论》中“履至尊而制六合”的“履”意思相同。
  D.疏,指疏漏、粗陋,与《屈原列传》中“王怒而疏屈平”的“疏”意思不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本一中,作者指出做事不能凭主观臆断,他肯定了郦道元的观点但又叹其太简略,否定了李渤的观点并讥笑其浅陋。
  B.文本二开头概述了《石钟山记》中郦道元、李渤、苏轼关于石钟山得名的情况后,又写了周文忠的相关记载及疑虑。
  C.关于石钟山得名的缘由,苏轼和章潢都反对李渤的做法,但都认同郦道元关于石钟山声如洪钟的记载。
  D.
  ……
  高三语文作业1
  阅读文字量:7911字。
  一、 古代诗文阅读(本题共7小题,共29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共20分)
  材料一:
  天汉二年秋,贰师将军李广利将三万骑击匈奴右贤王于祁连天山,而使陵将其射士步兵五千人出居延北可千余里,欲以分匈奴兵,毋令专走贰师也。陵既至期还,而单于以兵八万围击陵军。陵军五千人,兵矢既尽,士死者过半,而所杀伤匈奴亦万余人。且引且战,连斗八日,还未到居延百余里,匈奴遮狭绝道,陵食乏而救兵不到,虏急击,招降陵。单于既得陵,素闻其家声,及战又壮,乃以其女妻陵而贵之。汉闻,族陵母妻子。
  (节选自《史记•李陵传》)
  材料二:
  及贰师击匈奴,上诏陵,欲使为贰师将辐重,陵叩头自请曰:“臣所将屯边者,皆荆楚勇士奇材剑客也,力扼虎,射命中,愿得自当一队,到兰干山南以分单于兵。”上曰:“将恶相属邪!吾发军多,无骑子女。”陵对:“无所事骑,臣愿以少击众,步兵五千人涉单于庭。”陵于是出居延,至浚稽山止营,与单于相值,骑可三万围陵军。陵引士出营外为陈,前行持戟盾,后行持弓弩。陵搏战攻之,千弩俱发,应弦而倒,汉军追击杀数千人。单于大惊,召左右地兵八万余骑攻陵。汉军南行,未至块汗山,一日五十万矢皆尽,士尚三千余人,徒斩车辐而持之,军吏持尺刀,抵山入狭谷。单于遮其后,乘隅下垒石,士卒多死,不得行。昏后,陵便衣独步出营,止左右:"毋随,丈夫一取单于耳!“良久,陵还,太息曰:“兵败,死矣!”于是尽斩旌旗,叹曰:“复得数十矢足以脱矣今无兵复战天明坐受缚矣各鸟兽散,犹有得脱归报天子者。。”陵曰:“无面目报陛下!”遂降。久之,上悔陵无救,乃遣使劳赐陵余军得脱者。
  (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十三》)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复A得B数C十D矢E足F以G脱H矣I今J无K兵L复M战N天O明P坐Q受R缚S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期,日期,与《陈情表》中“外无期功强近之亲”的”期”字意思不相同。
  B.引,退却,与《苏武传》中“虞常果引张胜”的"引”字意思不相同。
  C.绝,断绝,与《屈原列传》中“秦伏兵绝其后”的“绝”字意思相同
  ……
  高三语文作业二
  阅读文字量:8283字。
  一、 古代诗文阅读(本题共7小题,共29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共20分)
  宋清,长安西部药市人也,居善药。有自山泽来者,必归宋清氏,清优主之。长安医工得清药辅其方,辄易售,咸誉清。疾病疟疡者,亦毕乐就清求药,冀速已。清皆乐然响应,虽不持钱者,皆与善药,积券如山,未尝诣取直。或不识遥与券,清不为辞。岁终度不能报辄焚券终不复言。市人以其异,皆笑之曰:“清,蚩妄人也。”或曰:“清其有道者欲?”清闻之曰:“清逐利以活妻子耳,非有道也。然谓我蚩妄者亦谬。”
  清居药四十年,所焚券者百数十人,或至大官,或连数州,受俸博,其馈遗清者,相属于户。虽不能立报,而以赊死者千百,不害清之为富也。清之取利远,远故大,岂若小市人哉?一不得直,则怫然怒,再则骂而仇耳。彼之为利,不亦翦翦乎?吾见蚩之有在也。清诚以是得大利,又不为妄,执其道不废,卒以富。求者益众,其应益广。或斥弃沉废,亲与交,视之落然者,清不以怠遇其人,必与善药如故。一旦复柄用,益厚报清。其远取利皆类此。
  吾观今之交乎人者,炎而附,寒而弃,鲜有能类清之为者。世之言,徒曰“市道交”。鸣呼!
  清,市人也,今之交有能望报如清之远者乎?幸而庶几,则天下之穷困废辱得不死者众矣,“市道交”岂可少耶?或曰:“清,非市道人也。”柳先生曰:“清居市不为市之道,然而居朝廷、居官府、居庠塾乡党以士大夫自名者,反争为之不已,悲夫!然则清非独异于市人也。”
  (选自柳宗元《宋清传》)
  1.文中画框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勾选出相应位置。(3分)
  岁A终B度不能C报D辄焚E券F终G不H复言
  2.下列对文中加粗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居,指平时、日常,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的“居则曰”中的“居”意思相同。
  B.氏,文中是指在身怀专长的人的姓或者姓名后面加上“氏”以表示尊重。
  C.蚩,指痴呆,与《诗经•氓》中的“氓之蚩蚩”中的“蚩”略有差异。
  D.塾,指古代家庭或家族内设立的学校,如《礼记》中“古之教者,家有塾”。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宋清是长安商街一位普通的药商,因为善待四方药农,所以来京城售药的药农,定会把药送到他的药店去卖,宋清借此能够多积良药。
  B.宋清对不认识的或没有钱的患者一律赊药,因此累积不少债券,但他从不上门索要。若年末还未偿还,他就将不认识的人的债券烧掉。
  C.宋清与人交往不计得失,而一般世人所为很少能与宋清相比。世人自己讲“市道交”,却还口唱高调,认为宋清的所作所为是以利相交。
  D.那些身居朝廷、官府、庠塾、乡党,以士大夫自命的官绅,本应是守道之人,却偏行市道之交;宋清所为之事则远胜于这些“正人君子”。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疾病疕疡者,亦毕乐就清求药,冀速已。(4分)
  (2)虽不能立报,而以赊死者千百,不害清之为富也。(4分)
  5.宋清说自己“逐利以活妻子”,他的“利”从何而来?请简要概括。(3分)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共9分)
  ……
  高三语文作业7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20分)
  梓人传
  (唐)柳宗元
  裴封叔之第,在光德里。有梓人款其门,愿佣隙宇而处焉。所职寻引、规矩、绳墨,家不居砻斫之器。问其能,曰:“吾善度材。视栋宇之制,高深圆方短长之宜,吾指使而群工役焉。舍我,众莫能就一宇。故食于官府,吾受禄三倍;作于私家,吾收其直大半焉。”他日,入其室,其床阙足而不能理,曰:“将求他工。”余甚笑之,谓其无能而贪禄嗜货者。
  其后,京兆尹将饰官署,余往过焉。委群材,会众工。或执斧斤,或执刀锯,皆环立向之。梓人左持引,右执杖,而中处焉。量栋宇之任视木之能举挥其杖曰斧彼执斧者奔而右顾而指曰:“锯!”彼执锯者趋而左。俄而斤者斫,刀者削,皆视其色,俟其言,莫敢自断者。其不胜任者,怒而退之,亦莫敢愠焉。画宫于堵,盈尺而曲尽其制,计其毫厘而构大厦,无进退焉。既成,书于上栋曰:“某年某月某日某建。”则其姓字也。凡执用之工不在列。余圜视大骇,然后知其术之工大矣。
  继而叹曰:彼将舍其手艺,专其心智,而能知体要者欤!吾闻劳心者役人,劳力者役于人。彼其劳心者欤!能者用而智者谋,彼其智者欤!是足为佐天子相天下法矣,物莫近乎此也。
  彼为天下者,本于人。彼佐天子相天下者,举而加焉,指而使焉,条其纲纪而盈缩焉,齐其法制而整顿焉,犹梓人之有规矩、绳墨以定制也。择天下之士,使称其职:居天下之人,使安其业。视都知野,视野知国,视国知天下,其远迩细大,可手据其图而究焉。犹梓人画宫于堵而绩于成也。能者进而由之,使无所德;不能者退而休之,亦莫敢愠。不炫能,不矜名,不亲小劳,不侵众官,日与天下之英才,讨论其大经,犹梓人之善运众工而不伐艺也。夫然后相道得而万国理矣。相道既得,万国既理,天下举首而望曰:“吾相之功也。”后之人循迹而慕曰:“彼相之才也。”犹梓人自名其功而执用者不列也。大哉相乎!通是道者,所谓相而已矣。
  余谓梓人之道类于相,故书而藏之。
  本文选自《柳河东集》,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量栋宇之任/视木之能举/挥其杖曰/斧/彼执斧者奔而右
  B.量栋宇之任/视木之能举/挥其杖曰/斧彼/执斧者奔而右
  C.量栋宇之任/视木之能/举挥其杖曰/斧/彼执斧者奔而右
  D.量栋宇之任/视木之能/举挥其杖曰/斧彼/执斧者奔而右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度”与“度我至军中,乃入”(《鸿门宴》)中的“度”含义不同,后者为“揣度、估
  计”之意。
  B.“委”与“俯首系颈,委命下吏”(《过秦论》)中的“委”含义不同,本文中的“委”为“堆积”意。
  C.“斧斤”与“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中的“斧斤”含义相同,泛指各种斧子。
  D.“矜”与“凡在故老,犹蒙矜育”(《陈情表》)中的“矜”含义相同,二者皆为“怜悯”之意。
  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文中对施工现场描述简练生动,语无虚设,含蓄地为下文张本。随后连串的质疑,为揭示正题蓄势。
  B.文中“我”对梓人的态度经历了从“笑”到“骇”到“叹”的变化,进而引发了对“相道”的思考。
  C.本文与《种树郭橐驼传》都是人物传记,又都兼有寓言性质,都是借写奇人奇事来讽喻时事。
  D.本文以先抑后扬、以小见大的手法,借“梓人之道”阐述治国大道,写人生动形象,说理自然合理。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吾闻劳心者役人,劳力者役于人,彼其劳心者欤!
  (2)日与天下之英才,讨论其大经,犹梓人之善运众工而不伐艺也。
  5.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卷九评价此文“前细写梓人,句句暗伏相道。后细写相道,句句回抱梓人”,结合文章,试分析“梓人”与“相道”的相似之处。(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宋诗,完成6—7题。(9分)
  有美堂暴雨
  苏轼
  游人脚底一声雷,满座顽云拨不开。
  天外黑风吹海立,浙东飞雨过江来。
  十分潋滟金樽凸,千杖敲铿羯鼓催。
  唤起谪仙泉洒面,倒倾鲛室泻琼瑰。
  【注】熙宁六年(1073),苏轼任杭州通判时作此诗。有美堂在西湖东南面的吴山上,堂名“有美”,取自宋仁宗赐
  ……
  高三语文作业(五)
  一、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帝深疾浮华之士,诏吏部尚书卢毓曰:“选举莫取有名,名如画地作饼,不可啖也。”毓对曰:“名不足以致异人而可以得常士。常士畏教慕善,然后有名,非所当疾也。愚臣既不足以识异人,又主者正以循名案常为职,但当有以验其后耳。古者敷奏以言,明试以功;今考绩之法废,而以毁誉相进退,故真伪浑杂,虚实相蒙。”帝纳其言。诏散骑常侍刘卲作考课法。
  卲作《都官考课法》,诏下百官议。司隶校尉崔林曰:“夫万目不张,举其纲,众毛不整,振其领,皋陶仕虞,伊尹臣殷,不仁者远。若大臣能任其职,式是百辟[注]则孰敢不肃,恶在考课哉!”黄门侍郎杜恕曰:“其欲使州郡考士,必由四科,皆有事效,然后察举、试辟公府,为新民长吏,转以功次补郡守者,或就增秩赐爵,此最考课之急务也。至于公卿及内职大臣,亦当俱以其职考课之。且天下至大,万机至众,诚非一明所能遍照;故君为元首,臣作股肱,明其一体,相须而成也。是以古人称廊庙之材,非一木之枝;帝王之业,非一士之略。由是言之,焉有大臣守职办课,可以致雍熙者哉!”司空掾北地傅嘏曰:“夫建官均职,清理民物,所以立本也。循名考实,纠励成规,所以治末也。本纲未举而造制末程,国略不崇而考课是先,惧不足以料贤愚之分,精幽明之理也。”议久之不决,事竟不行。
  臣光曰:为治之要莫先于用人而知人之道圣贤所难也是故求之于毁誉,则爱憎竞进而善恶混淆;考之于功状,则巧诈横生而真伪相冒。要之,其本在于至公至明而已矣。为人上者至公至明,则群下之能否焯然形于目中,无所复逃矣。苟为不公不明,则考课之法,适足以为曲私欺罔之资也。
  (节选自《资治通鉴•魏纪》,有删改)
  [注]百辟:指百官。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为 A治 B之 C要 D莫 E先 F于 G用 H人 I而 J知 K人 L之 M道 N圣 O贤 P所 Q难 R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考课,指按一定标准对官吏的政绩进行考核、分等,以决定其升降赏罚。
  B.廊庙,原指殿下屋和太庙,后多指代朝廷或朝廷栋梁之材,文中指后者。
  C.不行,此处指没有实行,与《陈情表》中“九岁不行”的“不行”意思不同。
  D.竞,争相,与《与朱元思书》中“负势竞上,互相轩邈”的“竞”意思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明帝痛恨华而不实之士,认为名声犹如地上的画饼,只能用来招揽寻常人才,却无法识别能人异士。
  B.明帝认为不应按名声选拔人才,卢毓则认为先按名声任命官员,然后在实际工作中对其加以检验。
  C.司马光和卢毓都反对只用赞誉或毁谤的舆论来决定官员晋升和罢免,二人从不同角度提出解决办法。
  D.司马光认为上位者的至公至明才是识别人才的根本,与依法考课相比,司马光显然更重视“人治”。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常士畏教慕善,然后有名,非所当疾也。
  (2)苟为不公不明,则考课之法,适足以为曲私欺罔之资也。
  5.大臣们针对《都官考课法》提出了哪些不同意见?请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6-7题。
  读李白集
  齐己
  竭云涛,刳巨鳌,搜括造化空牢牢。
  冥心入海海神怖,骊龙不敢为珠主。
  人间物象不供取,饱饮游神向悬圃[注]。
  锵金铿玉千馀篇,脍吞炙嚼人口传。
  须知一一丈夫气,不是绮罗儿女言。
  [注]悬圃:传说在昆仑山顶,有金台、玉楼,为神仙所居,后泛指仙境。
  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前三句用“云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