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三语文每日专练课时作业50(5份)
- 资源简介:
2023届高三语文每日专练课时作业50(5份)
2023届高三语文每日专练课时作业 368.docx
2023届高三语文每日专练课时作业397.docx
2023届高三语文每日专练课时作业398.docx
2023届高三语文每日专练课时作业399.docx
2023届高三语文每日专练课时作业400.docx
2023届高三语文每日专练课时作业
(第400练)
【基础训练】
一、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上世纪六十年代出版的名著《红岩》,以其塑造的英雄形象及传达的( )正气影响了几代人。特别是它的封面,红色背景,一崖突起,青松挺立,永远定格在读者的心中。许多年来我一直感叹这艺术的创造力。
但是,当六年前我在山西霍山脚下见到这块红色的岩石和石上的青松时,竟惊得合不上嘴。同行的人也都禁不住大喊: ① !这棵树与小说《红岩》的封面如出一模,几无两样,在当地也一直被称为红岩松。松下无一把黄土,树根就直接( )悬崖的石缝里。崖高百丈,通体透红,如铁锈,如古铜。我们在崖下仰望,白云来去,一柱接天,劲松( )。我们小心地沿着壁上的小路,摆渡到红岩之顶,不平,错石斜出,如船头昂起,仅可容数人。身后万山如海,绿波滚滚,云雾蒸腾。松立船头,枝穗招展,如巨帆,如大纛,破浪前行。是时夕阳晚照,清风入袖,以手抚松顿生独立天地、视接千载的豪情。
霍山,古人封之为镇山。昔大禹治水之后莽荒初定,洪流甫退,遍野狼藉, ② ,以定天下。霍山又名太岳山。山西东有太行,西有吕梁,如两道闪电( )南下,相遇为峰,即为太岳。这三道屏障围成表里河山,为自古兵家必争,不知演奏出多少威武雄壮的活剧。
1.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浩然 深入 腾空 倏然
B.浩然 扎进 凌空 倏然
C.凛然 扎进 腾空 骤然
D.凛然 深入 凌空 骤然
2.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这三道屏障围成表里河山,自古为兵家必争,不知演出了多少威武雄壮的活剧。
B.这三道屏障围成表里河山,为兵家自古必争,不知演奏出多少威武雄壮的活剧。
C.这三道屏障围成表里河山,为自古兵家必争之地,不知演奏出了多少威武雄壮的活剧。
D.这三道屏降围成表里河山,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不知演出了多少威武雄壮的活剧。
3.请在文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题。
4.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32个字。(4分)
记者从中国科协获悉,“科技传播助力企业发展”第八场网上路演——大数据专场活动日前成功举办。该路演行动由中国科协科学技术传播中心等单位主办
……
2023届高三语文每日专练课时作业
(第368练)
【基础训练】
一、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近期,纪录片《穿越时空的古籍》在各大平台热播,该纪录片______,以原创的文化特质再一次激起了探寻古籍的浪潮。第二集《拼接撕裂的文明》讲述的是张涌泉教授团队与敦煌遗书的故事,通过讲述《孟姜女变文》《字宝》等敦煌文献的缀合过程,向观众普及敦煌遗书的缀合工作,展示______的千年古籍,并透过张涌泉的研究,揭开藏经洞真正的封闭之谜。
敦煌遗书,又称敦煌文献、敦煌文书、敦煌写本,是对1900年发现于敦煌莫高窟17号洞窟中的一批书籍的总称,总数约6万卷,其中佛经约占90%,分散在全世界。敦煌遗书在宗教、考古和艺术性上都有重要意义。20世纪初,大批珍贵的敦煌遗书因为______的原因流散于世界各地,( )。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它们因为破碎和零散,人们在研究、阅读和辨认上都遇到了很多障碍。
敦煌藏经洞被发现时清朝正处于外敌入侵、经济窘迫的局面,而敦煌当地又因采买粮的矛盾和瘟疫白喉导致民间暴乱,在这样的背景下,珍贵藏书的散佚具有历史的必然,可见文化发展的情况主要取决于经济和国力的强弱。这更警醒我们______,牢记历史。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自出心裁 美轮美奂 林林总总 未雨绸缪
B.独树一帜 美轮美奂 形形色色 居安思危
C.独树一帜 精美绝伦 形形色色 未雨绸缪
D.自出心裁 精美绝伦 林林总总 居安思危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它们烙印的坎坷身世,更凝聚着人类的文明
B.它们烙印着坎坷的身世,更凝聚了人类的文明
C.它们烙印着坎坷的身世,也凝聚着人类的文明
D.它们烙印的坎坷身世,也凝聚了人类的文明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因为它们的破碎和零散,人们在辨认、阅读和研究上都遇到了很多障碍。
B.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它们因为破碎和零散,人们在辨认、阅读和研究上都遇到了很多障碍。
C.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它们因为破碎和零散,人们在阅读、辨认和研究上都遇到了很多障碍。
D.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因为它们的破碎和零散,人们在阅读、辨认和研究上都遇到了很多障碍。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题。
去年以来,珠峰科考专家和科考登顶队员克服重重困境,海拔5200米至8300米的珠峰北坡,陆续运行建成7套自动气象观测站。这些气象站呈阶梯分布,可精准实测珠峰北坡的气温、相对湿度、风速、风向和太阳辐射等数据, ① ,可以进一步研究极高海拔的气象要素变化特征,对高海拔冰川和积雪变化的监测意义重大。青藏高原是“世界屋脊”“亚洲水塔”“地球第三极”,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战略资源储备基地。 ② ,青藏高原是季风和西风的巨型调节器,对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影响。 ③ ,青藏高原地区呈现海拔越高升温幅度越大的特征。此次科考将揭秘气候变暖背景下珠峰极高海拔区环境变化规律、温室气体浓度变化特征及生态系统碳汇功能、人类对极端环境的适应特征等,服务青藏高原生态文明建设和第三极环境保
……
2023届高三语文每日专练课时作业
(第397练)
【基础训练】
一、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看似平常的句子却隐藏着多少( )的故事与情感。他乡遇故知,偏偏又是在“落花时节”。人们由暮春时分的落花之景联想到青春流逝,正是由自然景物( )的生命感受。青春以比年华,花红借喻红颜,皆是诗文常用之典。《红楼梦》别名《金陵十二钗》,曹雪芹披阅于悼红轩,“悼红”二字亦点其题。书中描写大观园女子们占花名行令,以花的特性、寓意暗示了人的性格、命运。春光美好却短暂,鲜花娇艳难( ),恰如妙龄女子红颜易老,年华易逝。
林黛玉正因为花落与人亡的情感联系,葬花成为一个“悼红”的重要仪式,作为花与人的结合体对暮春的感伤最为敏感。“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一阕《葬花吟》诉尽( )之情。黛玉葬花,以物体人,安葬的是花魂,悲悼的却是即将夭亡的自己。前生为护花使者的贾宝玉,如今是爱红的公子,在贾府中却常常因多情呵护而给身边的女子们带来不幸,往往因“爱红”而致“悼红”,就如挚爱黛玉却不能守其一生,_______,_______。同为葬花,林黛玉安葬落花,让它们“质本洁来还洁去”,也表明自己的生命观;贾宝玉则更多是感于失去的遗憾,为“护花”的无能为力而懊丧、痛惜。
1.依次填入文中括号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引人入胜 触发 保鲜 感时伤怀
B.引人入胜 触动 保存 伤春惜红
C.耐人寻味 触动 保存 感时伤怀
D.耐人寻味 触发 保鲜 伤春惜红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花落与人亡的情感联系,使葬花成为“悼红”的一个重要仪式。作为花与人的结合体,暮春的感伤对林黛玉最为敏感。
B.由于花落与人亡的情感联系,使葬花成为“悼红”的一个重要仪式。作为花与人的结合体,林黛玉对暮春的感伤最为敏感。
C.正因为花落与人亡的情感联系,葬花成为“悼红”的一个重要仪式。作为花与人的结合体,林黛玉对暮春的感伤最为敏感。
D.花落与人亡的情感联系,使葬花成为一个“悼红”的重要仪式。作为花与人的结合体的林黛玉,对暮春的感伤最为敏感。
3.根据上文提示,在文中横线处续写两句话。要求选例恰当,并与前一句构成排比。(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题。
现实主义不是简单的写实,①_____________。现实主义要写生活中的人物、故事与细节,但更重要的,是要将作者对时代的理解与思考融到作品之中。在作者笔下,我们看到的是作家们孜孜不倦的追寻,他们追寻的目标被称为“求真”,这种精神,深刻蕴含作家对时代的清醒分析。
现实主义精神并不排斥浪漫主义情怀,在现实主义理论的结构内部,就包含着对作家主体性的尊重,包含着对未来的想象与召唤,包含着虚构与幻想的空间。如果说现实主义更注重客体与客观性,以科学的方法与精神追求真实,那么浪漫主义②_____________,强调以作家的思想,精神与情怀观照这个世界,从中我们可以更多地看到作家的才情与想象力。只有现实主义精神与浪漫主义情怀相结合,
……
2023届高三语文每日专练课时作业
(第398练)
【基础训练】
一、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近年来,一种更具魅力、更能体现古都北京秋色韵味的树木,渐渐登上了北京秋天的舞台。它一出现,便以 的典雅气质,为首都北京增添了诗意。它大有和香山红叶平分秋色之势,让北京的秋天换了装。这就是北京的银杏。
我所居住的北京钓鱼台银杏大道,在全国著名的五大银杏大道中位居首位。①春天,路边缤纷的月季花争奇斗艳,银杏树则以一身青翠喜迎八方来宾。每到深秋时节,这条路被金黄的银杏叶渲染得 ,有一种大国国都的气魄和神韵。秋风吹过,银杏叶随风飘落的瞬间,有着比落英缤纷更为震撼的观感,美得 。
自古以来,一谈到秋天便倍感寂寥,但刘禹锡偏说萧瑟的秋日胜过 的春天,不应该感到悲观失望。②在落叶纷纷的秋日,晴空一鹤,它是不屈的志士。细细一想,这不正是我们这个伟大民族的形象写照吗?③在任何困难面前,这个崛起的民族都本着以昂然向上、积极进取的心态看待一切。④“我言秋日胜春朝”,秋天有热烈的红叶,有金灿灿的银杏,有直抵碧霄的无限诗情——这就是中华民族的秋日情怀。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精美绝伦 光彩夺目 摄人心魄 方兴未艾
B.无与伦比 流光溢彩 摄人心魄 欣欣向荣
C.无与伦比 光彩夺目 惊心动魄 欣欣向荣
D.精美绝伦 流光溢彩 惊心动魄 方兴未艾
2.下列对文中标有序号的四句话,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句①将月季花和银杏树的不同生长表现作对比,反衬出银杏树独特美好的生命姿态。
B.句②运用暗喻,将不屈的志士比作晴空万里的鹤,表现出英勇不屈的顽强奋斗精神。
C.句③存在两处语病,应去掉“本着”或者“以”,并且把“心态”修改为“心理”。
D.句④中的破折号与“你不能用粗浅的方式阅读《乡土中国》——一本有思想、有深度的学术专著”中的破折号用法不同。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它是北京的银杏,有着和香山红叶平分秋色之势,让北京的秋天换了颜色。”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的表达效果更好?(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题。
① (不超过15字)。美国心理学家通过实验证明,六个月大的婴儿就能“明辨是非”。在一项测试中,科学家对六个月到一岁的婴儿表演玩偶“爬山”的短剧——一个玩偶帮助别的角色爬山,而另一个玩偶则把爬上山的角色推
……
2023届高三语文每日专练课时作业
(第399练)
【基础训练】
一、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11月13日,一个消息让中国文物爱好者( )——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行圆明园马首铜像捐赠仪式。圆明园兽首,本身( )是珍贵文物,但它的价值又 ① 。圆明园命运的( ),记录着一个曾经辉煌的古老民族,在西方列强坚船利炮面前的悲凉与屈辱。因此,每一尊兽首的回归,都是国人( )的焦点新闻。 ② ,是国人心中挥之不去的伤恸。据中国文物学会统计显示,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有超过1000万件中国文物遗失海外,其中国家一、二级文物就有100余万件以上。目前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博物馆中,有中国文物164万件,而外国民间收藏的中国文物更是馆藏数量的10倍之多。它们在异乡泣诉着一个古老民族城池失守的悲哀。我们在向为流失文物回归努力的人们致敬的同时,也要注意到,一段时间以来,在厚利驱动下,不少文物通过非法途径流失国外。有文物专家分析,历史上文物流失的主要原因是外国掠夺,而现在 ③ ,且因走私流失的文物数量已经大大超过前者。
1. 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心潮澎湃 虽然 跌宕起伏 注视
B.百感交集 固然 跌宕起伏 关注
C.百感交集 虽然 曲折离奇 注视
D.心潮澎湃 固然 曲折离奇 关注
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据中国文物学会统计显示,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有超过1000万件中国文物流失海外,其中国家一、 二级文物就有100余万件以上。
B.中国文物学会统计显示,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有超过1000万件中国文物遗失海外,其中国家一、二 级文物就有100余万件以上。
C.据中国文物学会统计显示,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有超过1000万件中国文物遗失海外,其中国家一、 二级文物就有100万件以上。
D.据中国文物学会统计,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有超过1000万件中国文物流失海外,其中国家一、二级文物就有100余万件。
3.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 字。(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题。
经历了一个特殊的高三,学生即将毕业,学校团委拟组织一场毕业文艺演出活动。活动以“铭师恩,唱友情,颂青春”为主题,演出于6月20日19时在学校一号演播厅举行。
4.请根据相关信息,拟写一份演出公告。(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