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快阁》学案
- 资源简介:
约10220字。
《登快阁》知识总结与习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意境鉴赏,明白“快”的不同对象及其变化过程,感受诗人的情感起伏。围绕“快”字感受诗人的情绪起伏;挖掘“痴”与“快”的内在联系。
2.感悟诗人渴望归隐却又羁留官场、不与人争但求济世安民的士大夫情怀。
3.根据诗歌,体味黄庭坚的诗歌理论“无一字无来处”“点铁成金,脱胎换骨/夺胎换骨”。(“江西诗派”诗歌理论)
理论解析
点铁成金——出自黄庭坚《答洪驹父书》:“自作语最难,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盖后人读书少,故谓韩、杜自作此语耳。古之能为文章者,真能陶冶万物,虽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
夺胎换骨——出自北宋僧人惠洪《冷斋夜话》:黄庭坚语云:“不易其意而造其语,谓之换骨法;窥入其意而形容之,谓之夺胎法。”
作者及写作背景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入,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江西诗派开山之祖。他以诗文受知于苏轼,与秦观、张耒、晁补之并称“苏门四学士”。在政治上,他与苏轼同命运、共进退,屡遭新党打击。他最后被贬到偏远的宜州(今广西宜山),死于贬所。在诗歌创作上,他与苏轼并称“苏黄”。他虽不如苏轼那样才华横溢,却同苏轼一样想象丰富,学问渊博;他对诗艺所下的功夫比苏轼更深细,因此成为宋代的杰出诗人,他的诗最鲜明地体现出宋诗的特色。
元丰五年(1082)秋,黄庭坚在太和(今江西泰和)县令任上已经三年。快阁在县城东,前临赣水,风景绝佳。这首诗描写他登阁所见的秋日黄昏美景,表现其胸襟品格,抒发其思乡怀友、弃官归隐之情,是山谷的七律名篇。作品有《山谷词》,
北京大学教授、引碑入草开创者李志敏评价:“黄庭坚论书、鉴画、评诗均以韵字为先,他引鹤铭入草,雄强逸荡,境界一新”。
江西诗派,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有正式名称的诗文派别。宋徽宗初年,吕本中作《江西诗社宗派图》,把以黄庭坚创作理论为中心而形成的诗歌流派取名为“江西诗派”。宋末,方回因为诗派成员多数学习杜甫,就把杜甫称为江西诗派之祖,而把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三人称为诗派之“宗”,在《瀛奎律髓》中提出了江西诗派的“一祖三宗”之说,形成了诗歌流派。该流派崇尚黄庭坚的点铁成金、夺胎换骨之说。且诗派成员大多受黄庭坚的影响,作诗风格以吟咏书斋生活为主,重视文字的推敲技巧。
文本研读
明确“登
以前学过三首登临诗词:李白登凤凰台吊古伤今,柳永登高临远、归思难收,辛弃疾登赏心亭把栏杆拍遍、难诉愁情。可见,登高临远总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