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390字。
教学内容:春酒
【学习目标】
1.掌握本文字词。
2.认真朗读,领悟文章意蕴。
3.关注细节描写,品味文章语言。
【基础知识精讲】
一、背景材料
琦君,1918年生,台湾女作家。原名潘希真。浙江永嘉人。14岁就读于教会中学,后毕业于杭州之江大学中文系,师从词学家夏承焘。1949年赴台湾,在司法部门工作了26年,并任台湾中国文化学院、中央大学中文系教授。后定居美国。琦君以撰写散文开始她的创作生涯。代表作品有散文集、小说集及儿童文学作品30余种,包括《烟愁》《细纱灯》(获中山文艺创作奖)、《三更有梦书当枕》《桂花雨》《细雨灯花落》《读书与生活》《千里怀人月在峰》《与我同车》《留予他年说梦痕》《琦君寄小读者》《琴心》《菁姐》《七月的哀伤》以及《琦君自选集》等。
二、字词储备
1.给加粗字注音。
拘束( ) 衣襟( ) 枸杞( ) 炮制( )
2.根据拼音写汉字。
挑tī( ) 家pēi( ) diē跤( ) 过yǐn( )
3.解释词语。
①我是母亲的代表,总是一马当先,不请自到……
一马当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八宝酒,顾名思义,是八样东西泡的酒……
顾名思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今年,我如法炮制,泡了八宝酒,用以供祖后……
如法炮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课文剖析
1.重点精讲
作者怀念的仅仅是家乡的春酒吗?
琦君的散文,多写童年记忆,母女之情,友伴之谊。但这不是单纯的回忆。童年,在她的文章中已经具有一种超凡脱俗的光辉,儿童圣洁的心灵,美好的生活情趣,在她文章中几乎是人生永难企及的乐园,令人向往,令人怅惘。在琦君50多本文学作品中,童年、故乡、亲人、师友占据了她创作题材的绝大部分,她以中国传统的温柔敦厚的情怀,以细腻温婉的笔致,营造了一个只属于她的艺术世界。她曾这样深情地说过:“像树木花草一样,谁能没有一个根呢?我若能忘掉故乡,忘掉亲人师友,忘掉童年,我宁愿搁下笔,此生永不再写。”
琦君用自己的文笔为读者营构了一方心灵的“理想国”。
思乡,是本文一大主旨。故乡的一切与儿时的印象叠印在一起,辉映成一片快乐而感伤的迷濛。春酒、会酒,醉了母亲,醉了“我”,也醉了无数读者,“我”的天真可爱,母亲善良能干,乡人的淳朴厚道,弥漫成浓浓的人情民风之美。
所以,作者是在通过春酒写故乡的风俗之美、人情之美,写自己对故乡亲友的怀念,对母亲的追思,流淌着的是浓浓的思乡之情。
2.写法精讲
构思巧妙,形散神聚。
优美的散文,常常是精巧构思的结果,琦君散文构思的特点,是形散神不散。为使散文神凝,她很注意“文眼”的安设,却又不露痕迹。本文中,琦君就把许多有关的片断汇集于“思乡”这个焦点上:农历新年里的种种风俗与禁忌,“我”一马当先地作为母亲的代表前往家家户户喝春酒,乡亲之间互相“起会”置办“会酒”的融洽气氛,“我”在多年之后按母亲的办法“如法炮制”的“八宝酒”……这一切都围绕着“家乡味”展开。文末那句从心底发出的深深的感叹足以让所有的游子动心动容:“究竟不是地道家乡味啊。可是叫我到哪里去找真正的家醅呢?”这些内容使这篇散文凝练、浓烈,并以它思想的光辉而使读者受到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