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日朵雪峰之侧》教学设计4
- 资源简介:
约3590字。
《峨日朵雪峰之侧》教学设计
一、导入
诗歌创作于1962年,完成于1983年,在岁月的变迁和更迭中,诗人昌耀也从一个“英雄”的年代跨人到了一个真正的“人”的时代。在岁月的打磨和浸润中,其深刻而厚重的思想意蕴给人以无尽的启迪和力量。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其中一首诗歌《峨日朵雪峰之侧》。
二、诗歌探究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诗歌,并思考诗歌中的“我”具有怎样的身份?
明确:征服者、孤独者、哲思者。
2.哪位同学能具体分析一下文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征服者?
明确:诗作的第一句开门见山,直接描述诗人的状态——“这是我此刻仅能征服的高度了”,显而易见此刻的“我”处在山的某一个高度,正在攀登这座名叫“峨日朵”的雪峰。诗句中的“此刻”说明这不是我最后攀爬的高度,说不定下一秒下一刻我会创造出新的高度。
3.此刻的“我”只不过是稍作停歇,待调整状态之后再继续向着心中的顶峰攀登。当我爬到这样的高度时,看到了什么景象?
明确:“我”被目光之所及的高原景象震撼和照亮,白雪、太阳、云海、山峰交相辉映,壮观无比,浩瀚辽远,眼中的景象是山脚下的人所不能领略和欣赏得到的。
想要欣赏到这种令人“荡胸生层云”的壮观景象,就需要有“无限风光在险峰”的攀登信念,由此一个勇者无畏、敢于攀登的征服者形象跃然纸上,清晰可见,使读者肃然起敬,心生赞叹。昌耀在勾画攀登者的形象,也是在传递青年人的理想,作为一个富有朝气的年轻人,在人生旅程上要始终保持征服者的精神状态,才能到达青春的高度,走向青春的巅峰。诗人想要告诉读者,真正的征服者不是征服客观环境上的高度,而是征服自己。
4.诗是最动情的表白,是诗人对自我最真实的审视和认知,是最动人的情感流露。人为什么要写诗,因为诗是人内心的需要,而品读《峨日朵雪峰之侧》印证了“有些诗是需要反复读的”。在之前我们已经品读了“我”作为一个征服者的身份。现在谁来给我们鉴赏一下文中的“我”为什么又是一个孤独者?
明确:,这场攀登是一个征服者的孤独之旅,作为勇敢的攀登者,“我”领略到了常人难以看到的壮美,也经历了常人难以经历的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