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教学设计24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教案 / 必修上册教案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41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1/4/29 7:59:59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0 总计:0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3120字。

  《登高》教学设计课后反思必修上
  教学目标
  1.诵读——初步感知。
  2.赏景——掌握诗歌意象和意境。
  3.悟情——学习本诗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忧思。
  教学重难点:
  1、赏景——掌握诗歌意象和意境。
  2、悟情——学习本诗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忧思。
  教学方法:诵读
  讨论,合作探究
  多媒体辅助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世上疮痍,诗中圣贤;民间疾苦,笔底波澜”是郭沫若题写的一幅对联,那么,为谁题写的呢?————杜甫。(学生答)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再次走进杜甫。来学习被誉为古今七律之首的绝世名篇——《登高》。
  二、知人论世
  杜甫,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公元712—770,经历了安史之乱。存诗一千四百多首,有《杜少陵集》“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 “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所作的诗歌被人誉为“诗史”。艺术上形成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被誉为“诗圣”。(ppt)
  教师补充:
  胸怀大志,却又一生坎坷,终身失意,无法实现报国理想
  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11年中,一直在外飘零
  这首诗是大历二年(公元767年)作者寄寓夔州(重庆奉节)时写的。此时“安史之乱”已结束4年,但地方军阀乘机争夺地盘,国家仍是一片混乱;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相继辞世——所有这些,像浓云一样压在杜甫心头,他是为排遣抑郁而抱病登台的。他登高望远,面对苍茫的秋景和滚滚的长江,想到自己的人生遭遇,不禁感慨万千,诗人抑制不住内心的诗意,写下了这首千古名作。
  三、整体感知
  读——自由,反复读(专心投入)五分钟
  读准字音,读懂内容,读出情感
  ——指名学生读
  ——听录音范读
  ——全体齐读
  问题一:刚才在朗读的过程中,我发现很多同学感情充沛,这首诗给我们的总体感受是怎样的?如果请你用一个词来表达你读完这首诗的感觉,你想到的是哪个词语?
  明确:凄凉、悲伤、痛苦、孤独、沉郁、顿挫(情感基调:悲)
  同学们,你们和国学大师王国维读过这首诗的感觉是一样的:
  《登高》一诗,阅罢尤觉“悲愁”铺天盖地,无一景不如此,无一语不如此,顿觉无处遁逃之感。
  四、意象分析
  王国维说这首诗“无一景”不显示出悲秋来,请同学们齐读一二两联,并把这两联中的景物找出来。
  ——风,天,猿,渚,沙,鸟,落木,长江
  问题二:景物本身能不能表现“悲秋”情感,(如果能,我们暂且不论)我们先看一看杜甫另外两首诗中的句子——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同学们,读一读,这四句给你什么感受?温暖和煦,高兴,快乐,春阳盎然,自然和谐
  诗人给这些景物添加了一些修饰和描述的词语,景物就带有了作者的主观情感,就产生了不一样感受。这种带有作者主观情感的景物就叫做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