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居秋暝》《归园田居》教案
- 资源简介:
约2620字。
《山居秋暝》《归园田居》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背诵两首诗歌以及部分山水诗;
能力目标: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学习山水风景游记等文章的写作;
德育目标:学习诗人高洁的情操,陶冶性情。
教学重难点
1、诗歌意境的鉴赏;
2、意境、诗风的比较
三、教学方法
1、点拨法。即抓住关键诗句进行点拨,以点代面。
2、诵读法。即通过反复诵读,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重点提示。
3、比较法。两首田园山水诗的比较探讨。
四、教学设想:两首诗歌内容比较简单,所以教学以诵读为主,不必过多讲解;诗歌语言清新优美,可侧重引导学生体会幽静闲适的意境美,并通过对两首诗歌的比较、讨论加以拓深,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五、课型:讲读课
六、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步骤及内容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喧嚣凡俗的尘世让人心感到疲惫,黑暗污浊的官场成了禁锢自由的樊笼,那人世间究竟有没有人们所渴盼的桃花源呢?相信下面两首清新自然的诗歌一定会让我们有所感触。
(二)作者介绍(可由学生介绍)
资料:
王维,字摩诘,父亲早死,母亲笃信佛教。二十岁中进士,可是仕途多舛,中年遭遇挫折,逐渐走上了明哲保身、远祸自全的道路,思想日趋消极。从开元二十八年(740)到天宝三年(743),王维先隐终南山,晚年又在陕西蓝田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山居秋暝》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
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中国晋宋时期文学家,号为靖节先生。陶渊明出身于没落的仕宦家庭,由于儒道思想的矛盾性,时官时隐,举棋不定。后期(41岁以后)陶渊明因时局动荡,仕途险恶,以及官场政治腐败,门阀制度森严而对现实极端不满,毅然辞官归隐,与官场彻底决裂。陶渊明的创作包括诗歌和文章两大部分,而以后期的诗歌成就最高。
(三)诵读感知
学生配乐诵读
教师指导
注意读准字音
注意五言诗的断句。一般为二一二或二二一的格式,如: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抓住诗歌的情感基调:对官场的厌倦,对淡泊宁静的田园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