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写作指导:不因加急失芳华
- 资源简介:
约3090字。
高考作文写作指导:不因加急失芳华
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有媒体调查显示:84%的受访者确信自己生活在加急时代,“疲于奔命”是许多人的共同感受。
2.按人的含义来理解的受难,对人来说是一种自我享受。——马克思
3.做“修行者”,就是宅其身、抱道行。“万物得其本者生,百事得其道者成。”
——2020年2月3日《教育部致全国大学生的一封信》
请综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字数不得少于800。④不得抄袭、套作。
命题方向
文化底蕴:人文积淀、人文情怀
科学精神: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
健康生活:自我管理
实践创新:问题解决
审题
限制性
1.材料情境限制。本题目用三则材料设置真实情境,材料一是客观陈述,提出生活在加急时代的人们感觉“疲于奔命”的问题,“打工人”“996”便是在此背景下出现的词语。材料二用马克思的话回答这个问题:“按人的含义来理解的受难,对人来说是一种自我享受”,这有点类似于毛泽东在延安开展的大生产运动——苦中寻乐。材料三用《教育部致全国大学生的一封信》中有关青年修养的倡议回答这个问题:做修行者,“万物得其本者生,百事得其道者成”,世间万物如果保住根本就能生长,而一切事情只要符合道义就能成功。考生写作不可脱离情境限制。
2.典型任务限制。题目要求“综合上述材料”写作,考生首先要厘清“受难”和“享受”在语境中的含义,撇开语境,泛泛而谈“受难”和“享受”就会流于话题;“谈谈你的看法”,这里的“看法”是针对如何认识和解决生活在加急时代人们“疲于奔命”的问题而言,文体限定为议论文。
3.价值判断限制。材料一提出生活在加急时代人们感觉“疲于奔命”的问题,从材料二和材料三的设置来看,命题人对此是持批判态度的,题目的立意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