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芣苢》《文氏外孙入村收麦》导学案
- 资源简介:
约3820字。
《芣苢》《文氏外孙入村收麦》精品导学案(统编版高一必修上)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和写作时代。
2.落实诗歌中的重点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及用法,背诵诗歌。
3.领会《芣苢》的重章叠唱的手法。
4.体会两首诗的情感,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
【预习要求】
1.积累字词,查词典,给生字词注音。
2.积累注释中的词语,理解诗句的意思。
3.通读,熟读两首诗歌。
【预习检测】
一、给下列词语注音并解释意思
1.注音:
芣苡 掇 捋 袺 襭 霪 圃 酤
2.释义:
采采:
有:
掇:
捋:
阴霪:
博:
酤:
廪:
二、翻译下列诗句。
1.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2.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3.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4.三夜阴霪败场圃,一竿晴日舞比邻。
5.闭廪归来真了事,赋诗怜汝足精神。
【文本研习】
一、积累文学常识
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共收入从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7世纪)约五百余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故又称“诗三百”。最初称“诗”,被汉儒奉为儒家经典,乃称“诗经”。(儒家奉有“四书”“五经”,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和《诗》《书》《礼》《易》《乐》《春秋》)主题思想,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根据音乐和表现内容,《诗经》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即“国风”,是各国土乐,是《诗经》中的核心内容,和屈原《离骚》并称“风骚”,后泛指文学。“雅”是周朝王畿(周王朝直辖区域)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正统乐歌歌词,即所谓正声雅乐,分大雅小雅。“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诗经》按表现手法可分为赋、比、兴三类。赋,“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 即直接铺叙陈述排比,使诗歌显得整齐匀称,有气势。比,“以彼物比此物也”,即比喻,是《诗经》开创的修辞方法。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即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物作铺垫,往往用于开头,如《信天游》中“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也是《诗经》首创的修辞形式。“赋”“比”“兴”和“风”“雅”“颂”被合称为“《诗经》六义”。
《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旋跌宕的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