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教案2
- 资源简介:
约3080字。
2020-2021学年部编版必修上册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教案
教学目标:
1、语文构建与运用:反复诵读,在育读中理解诗意;
2、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洪涛”的双关意蕴;
3、审美鉴赏与创造:掌握本诗的艺术特色;
4、文化传承与理解:概括抒情主人公的形象意义与五四精神的的传递。
重点难点:
1、语文构建与运用:反复诵读,在育读中理解诗意;
2、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洪涛”的双关意蕴;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从五四精神导入
五四青年节,这是我们的节日。青年人是只争朝夕、奋发进取、拼搏向上的。
20世纪的中国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变:辛亥革命、新中国成立和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改革开放。五四运动以其独特的姿态独立于第一次历史巨变与第二次历史巨变之间,具有承上启下的历史地位。而五四精神的火炬,更是经一代又一代志士仁人的接力传递,发挥着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重要作用。
五四运动是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爱国是五四精神的主旋律。五四运动中,爱国青年和工人阶级为达到爱国的目的,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积极倡导民主和科学的精神,进而推动了全社会的思想大解放。同时,爱国青年奔走呼号,不怕流血牺牲,为实现理想而苦苦追求,体现了追求真理、勇于探索的精神。
而那一年有这样一位青年,他就是郭沫若。受五四浪潮激荡,从留学地回国,站在海岸边,构思了一篇诗作,今天我们走近他的《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二、了解作者与作品背景
走进作者:
郭沫若(1892年~1978年)1892年11月16日生于四川省乐山市观娥乡沙湾镇。乳名文豹;原名郭开贞,字鼎堂,号尚武。笔名沫若,麦克昂,郭沫若郭鼎堂,石沱,高汝鸿,羊易之等。中国现代著名诗人、学者、文学家、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剧作家、革命家。郭沫若早年赴日本留学,后接受斯宾诺沙、惠特曼等人思想,决心弃医从文。与成仿吾、郁达夫等组织“创造社”,积极从事新文学运动。这一时期的代表作诗集《女神》摆脱了中国传统诗歌的束缚,充分反映了“五四”时代精神,在中国文学史上开拓了新一代诗风,是当代最优秀的革命浪漫主义诗作。1923年后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提倡无产阶级文学。1926年参加北伐,任国民革命军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