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蔡教书之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贰周练习ppt(12份)
- 资源简介:
小蔡教书之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贰周练习
【学生版】宿城一中培训部2021届上学期周练测试(贰).doc
【教师版】宿城一中培训部2021届上学期周练测试(贰).doc
【教师版】小蔡教书2021届高三上学期课堂优化限时训练(捌).doc
【教师版】小蔡教书2021届高三上学期课堂优化限时训练(陆).doc
【教师版】小蔡教书2021届高三上学期课堂优化限时训练(柒).doc
【教师版】小蔡教书2021届高三上学期课堂优化限时训练(伍).doc
【教师版】小蔡教书2021届高三上学期一周默写背诵检查(壹).doc
【学生版】小蔡教书2021届高三上学期课堂优化限时训练(捌).doc
【学生版】小蔡教书2021届高三上学期课堂优化限时训练(陆).doc
【学生版】小蔡教书2021届高三上学期课堂优化限时训练(柒).doc
【学生版】小蔡教书2021届高三上学期课堂优化限时训练(伍).doc
小蔡教书之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贰周练习.ppt
小蔡教书2021届高三上学期课堂优化限时训练(捌)
【2021届四省名校高三第一次大联考】
人类历史上漫长的几千年时间里,积累了丰富的博物类知识。此类知识多为人类学所描述的“地方性知识”,具有极大的多样性、实用性。最近十多年,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博物学日渐进入中国大众读者视野,博物学图书连续多年成为中国出版界的热门板块。一批优秀博物图书被翻译引进,本土原创者也开始增多。
但与此同时,也有若干基本概念和理论问题困扰着人们。比如,博物究竟是怎样的一种认知活动?它跟自然科学之间是什么关系?有了成熟的科学还需要博物吗?古老的博物学未来该以什么形态存在?
早先的理解,倾向于使博物服务于科学,博物成果转化为科学的多少便是衡量某种博物好坏的标尺。北京大学出版社新近出版的《西方博物学文化》一书,对博物与自然科学的关系这类普遍性疑问作出新解答。博物认知与科学认知有交叉,但不能互相替代。人类进步的历史,尤其是工业化的历史,伴随着生态环境破坏,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也出现种种问题。在人为化、机械化、智能化、数字化的社会进程中,博物学和博物学家们一再提醒人们:人是自然界的一个普通物种,过分背离自然,人的日常生活和整体延续将变得不自然;不仅仅是专家,普通人也需要寻找重访自然、认识自然、保护自然的途径。
几乎世界上任何地方都有自己独具特色的博物学,也都很有价值。如何建立、处理与自然的关系,是中国古人非常重视的一个传统,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孔子在两千多年前即说“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从《诗经》《楚辞》里的芳草珍禽到张华《博物志》郦道元《水经注》,中国人通过一草一木、一花一鸟来认识自己生活的小环境和大环境。今天的我们,需要发扬和推广这个宝贵传统。
实际的人与自然的互动,二阶探究指对上述活动的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哲学等层面的研究。一阶探究比较容易理解,相关出版物日渐增多,《与虫在野》《武汉植物笔记》《坛鸟岁时记》《初瞳》等都是国内近期非常优秀的作品,阅读它们确实能够开阔眼界、增长见识。比较而言,二阶探究的图书相对少了许多,《林奈传》《创造自然:亚历山大•冯•洪堡的科学发现之旅》《丛中鸟:观鸟的社会史》等是比较突出的二阶好作品,特别值得推荐。一阶工作者多阅读一些二阶作品,也会获得启发、提升境界;改进对自然的观察探究工作。
博物相关出版物的数量和质量,影响到社会上博物活动的开展。这几年中国博物类作品出版取得一些成绩,但还有要补的功课。有些地区尚没有齐全的本地自然手册,很难找到反映本地山川、矿物、生态、蝴蝶、蘑菇、蜘蛛、作物、鱼类的图鉴,一些早年出版的植物志也有许多信息亟待更新。不了解一个地方的基本物种、生态信息,环境和生态建设根基就难做扎实;不了解周边国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物产与地质信息,我们自己的基建、商贸发展也会受到影响。
在实践中,我们倡导一种“百姓自己的博物学”,即普通人能亲自操作的博物学。博物学的定位始终不离审美和生活,更应关注发现自己周边的美。在日常生活中,不借助于价格高昂的设备和完善的博物馆美术馆,普通人如何做博物?回答是:走进大自然,未必是多么遥远的地方,在自己的家乡、小区,甚至校园、街道就可以做到,调动我们的情感和感官去亲自感受,恢复与自然世界本来应有的亲密关系。知识在博物学中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把知识运用起来去审美,跟我们周围的世界、我们的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期待出现更多博物爱好者和优秀博物学作品,也期待博物成为社会新时尚。
(刘华杰《期待“博物”成为新时尚》)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最近十多年中国大众读者愈加重视博物学,使得博物学图书连续多年成为中国出版界的热门板块。
B. 博物成果转化为科学是博物学的标尺,其与科学认知有交叉,但不能互相替代。
C. 从古至今,中国人通过一草一木、一花一鸟来认识自己生活的环境,即使现在时代不断进步,我们也要去发扬这个宝贵传统。
D. 博物学中更重要是要把知识运用起来去审美,联系生活、联系自然。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首先提出了关于博物、博物学认知的问题,再按照并列的结构顺序,层层论述。
B. 文章用大量的举例论证,使文章更具说服力,观点明确。
C. 第6段以“没有齐全的本
……
小蔡教书2021届高三上学期课堂优化限时训练(柒)
【江西省名校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发挥好改革的突破和先导作用,依靠改革应对变局、开拓新局,坚持目标引领和问题导向,既善于积势蓄势谋势,又善于识变求变应变,紧紧扭住关键,积极鼓励探索,突出改革实效,推动改革更好服务经济壮会发展大局。”这一明确要求,既揭示了改革应对变局、开拓新局、服务大局的内在逻辑,又提供了抓改革、促发展的重要方法论,对于我们做好改革发展各项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察势者智,取势者赢。“势”是一种客观存在,标示着事物发展的形势、态势、趋势。身处变动不居的时代环境,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无论是谋划改革还是推动发展,都离不开对“势”的认知与把握。善于积势蓄势谋势,就是要敏锐把握“势”的发生发展的不同阶段,积极主动作为,或积厚成势,或蓄势待发,或谋势而动,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
《庄子》说:“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任何新事物的发端、兴起、壮大,都需要一个过程,惟有持续积累,方可积厚成势,最终势如破竹、不可阻挡。回望中国改革开放历程,从小岗村的红手印拉开农村改革大幕,到自贸区上海启航后推而广之,渐进式的改革,是一个发现规律、积累经验的探索过程,也是一个从小到大、从点到面的积势过程。当信息化的快车加速到5G时代,当大数据的积累推动智能化的浪潮,以合乎规律的取势、占得先机的顺势,让新事物健康成长,让新动能加速壮大,才能以更多“小趋势”汇聚成磅礴的时代大潮、发展大势。势能积累到一定的临界点,就会喷薄而出、不可逆转。弹簧压得差不多的时候,也正是势能最强、弹力最大的时候,积厚成势、蓄势待发,正需要把握时机、一鼓作气,果断决策、坚决推进,乘着“千里快哉风”,中国改革的巨轮一路劈波斩浪。站在新的历史方位,新时代的改革让全社会发展活力和创新活力明显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从赶上时代到引领时代,今天我们有了更丰富的经验积累、更雄厚的物质条件、更成熟的制度基础,正需要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更有力的措施和办法推进改革,让中国巨轮驶入更开阔的水域。
“不先审天下之势而欲应天下之务,难矣。“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我们胸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顺势而为、谋势而动,风雨无阻向前进。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持续深入推进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多项改革措施接连出台,推进,展现中国改革的决心和信心,更彰显改革者的眼界和胸襟。事实证明,察大局,谋大势,就能站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推进改革开放,把疫情造成的影响降到最低,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
“善战者,求之于势。”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决
……
宿城一中培训部2021届上学期周练测试(贰)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工匠精神是一种严谨认真、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勇于创新的精神。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弘扬工匠精神。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弘扬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在新时代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对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自古就有尊崇和弘扬工匠精神的优良传统,一些工艺水平在世界上长期处于领先地位。瓷器、丝绸、家具等精美制品和许多庞大壮观的工程建造,都离不开劳动者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诗经》中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反映的就是古代工匠在切割、打磨、雕刻玉器等时精益求精、反复琢磨的工作态度。《庄子》中讲庖丁解牛游刃有余,“道也,进乎技矣”。可以说,我国古代非常注重工匠精神,形成了“尚巧工”的社会氛围。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在带领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始终坚持弘扬工匠精神。无论是“两弹一星”、载人航天工程取得的辉煌成就,还是高铁、大飞机等的设计与制造,都离不开工匠精神,都展现出我们对工匠精神的继承与发扬。
弘扬工匠精神有助于提高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制造强国。我国是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在世界500多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我国有220多种工业产品的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但总体而言,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实现制造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关键在于提高创新能力,而工匠精神是助推创新的重要动力。工匠精神不是因循守旧、拘泥一格的“匠气”,而是在坚守中追求突破、实现创新。把工匠精神融入生产制造的每一个环节,培育劳动者敬畏职业、追求完美、勇于创新的精神,才有可能实现突破创新,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弘扬工匠精神有助于提升中国品牌国际形象。近年来,我国品牌建设取得长足进步,但在国际上真正叫得响的品牌还不多。要提升品牌形象,要求把工匠精神融入设计、生产、经营的每一个环节,做到精雕细琢、追求完美,实现产品从“重量”到“重质”的提升。通过弘扬工匠精神,让每个劳动者恪尽职业操守,崇尚精益求精,进而培育众多大国工匠,不断提高产品质量,打造更多享誉世界的中国品牌,建设品牌强国。
弘扬工匠精神,需要培养尊崇工匠精神的社会风尚、构建相应体制机制。我国虽然有“尚巧工”的传统,但技能人才在传统社会一直得不到应有重视。当前,社会上依然存在轻视职业教育、不重视技能人才的现象。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对我国选手在世界技能大赛中取得佳绩作出重要指示并强调:“劳动者素质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至关重要。技术工人队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基础,对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倡导尊崇工匠精神的社会风尚,为弘扬工匠精神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弘扬工匠精神,还要形成相应体制机制。健全技能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制度,注意提高劳模和技能人才的政治待遇、经济待遇、社会待遇,为劳模和技能人才发挥作用搭建宽广舞台,使他们在经济上有保障、发展上有空间、社会上有地位。
(摘选自《人民日报》2020年4月20日《在新时代大力弘扬工匠精神》)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工匠精神主要表现为严谨认真、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勇于创新的特征,其要求与劳模精神、科学精神是相同的。
B.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道也,进乎技矣”反映了我国古代工匠在切割、打磨、雕刻玉器时反复琢磨的工作态度。
C. 虽然我国有220多种主要工业产品的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但我国目前还只是世界制造第一大国而非制造第一强国。
D. 我国虽然有“尚巧工”的传统,但缺乏相应的社会风尚和体制机制,职业教育和技能人才在当今社会仍得不到重视。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头对“工匠精神”的内涵进行阐释,同时结合时政热点引出新时代弘扬工匠精神的重要意义。
B. 文章引用《诗经》和《庄子》中的相关语句,论证了中国自古就有尊崇和弘扬工匠精神的优良传统。
C. 文章后面三段采用了层进式结构,先分析弘扬工匠精神的重要意义,进而阐释弘扬工匠精神的方法。
D. 文章论证方法较为丰富,在论证弘扬工匠精神的作用时均采用了事实论证、道理论证和对比论证。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工匠精神既可体现在瓷器、丝绸等精美制品中,也可体现在“两弹一星”、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