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教学设计30
- 资源简介:
约3080字。
劝学
【教学目标】
1.了解荀子及其思想;
2.理解、积累重要的文言常识;
3.理解、学习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设喻方法;
4.培养科学的学习态度。
【教学方法】
诵读法、串讲法、讨论法
【教学辅助】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初中学过的课文《为学》导入。
二、整体感知
1.介绍荀子。
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世人尊称他为荀卿。荀子曾两度到当时齐国的文化中心稷下(今山东临淄)游学,担任过列大夫的祭酒(学宫领袖),后来到楚国任兰陵(今山东苍山兰陵镇)令,死后葬于兰陵。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
荀子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同早于他的孟子成为对立的两派。荀子认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人类可以通过主观努力去认识它,顺应它,运用它,以趋吉避凶。在认识论方面,他认为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首先要通过感觉器官和外界事物接触,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在政治上,他针对孔子、孟子效法先王的思想,提出“法后王”,主张应当适应当时的社会情况去施政,要选贤能,明赏罚,兼用“礼”“法”“术”进行统治。他的许多思想为法家所汲取。在人性问题上,他不同意孟子的性善论,主张性恶论,认为后天环境可以改善人的恶的本性,所以他主张“明礼仪而化之”。他很重视教育的作用,强调教育功能的重要。
荀子的散文说理透彻,气势浑厚,语言质朴,句法简练,多作排比,善用比喻。他一生“序列著数万言”,后人编为《荀子》,共二十卷,收文章三十二篇,内容涉及哲学思想、政治问题、治学方法、学术论辩、立身处世之道等。《劝学》是其中的第一篇。
2.解题。
《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劝是“劝勉”的意思。
“劝”的繁体字为“勸”,在古汉语中,凡是用“力”作形旁的字,多数有给人们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这是“劝”的本义,而在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
3.学生听读文本,正音正字,初步了解课文。
4.学生诵读课文,借助注释,疏通文意。
5.学生诵读文本。
6.教师点拨难句,学生整体把握文本内容。
明确:《劝学》作为《荀子》的开篇之作,是一篇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劝导人们以正确的目的、态度和方法去学习的散文。《劝学》的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就是学习不可以停止,不可以放松,不可以半途而废。文章以朴素的唯物主义为认识基础,旁征博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