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教案4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教案 / 高中第三册教案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69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04/2/7 18:59:00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183
  • 下载点数: 0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六国论》教案<br>
<br>
  一、素质教育目标<br>
  (一)知识教学点<br>
  1.掌握:“非”“或”“得”“相”“势”等文言词语的含义。<br>
  2.掌握词类活用及一些特殊的文言句式。<br>
  3.弄清论点和论据的关系,体会本文论点鲜明,论证严密,结构严整的特点。<br>
  (二)能力训练点<br>
  1.认真朗读,揣摩语言,体味本文所具有的雄辩力量和充沛气势。<br>
  2.辨析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了解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br>
  (三)德育渗透点<br>
  1.学习作者爱国主义精神。<br>
  2.领会作者关心国家命运,反对屈辱求和、主张抗击强暴的思想。<br>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br>
  重点:1.认真朗读,揣摩语言,体味本文所具有的雄辩力量和充沛气势,背诵全文。<br>
  2.围绕中心论点用多种论证:方法进行论证。<br>
  难点:领会作者讽谏北宋王朝的写作意图和本文借古讽今的写法。<br>
  解决办法:指导诵读;了解文章的时代背景、写作意图。<br>
  三、课时安排<br>
  2课时<br>
  四、学生活动设计<br>
  1.借助《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等工具书作好预习工作。<br>
  2.理解与诵读相结合。<br>
  五、教学步骤<br>
  第一课时<br>
  (一)明确目标<br>
  1.了解时代背景及作家、作品。<br>
  2.结合课后练习第一题熟悉课文内容,掌握相关的文言知识。<br>
  (二)整体感知<br>
  1.解题<br>
  《六国论》是借古讽今的史论,是《权书》十篇中的第八篇,原题为《六国》,课文从通行选本标题为《六国论》。“论”是—种文体,是“学土大夫议论古今时世人物或评经史之言,正其谬误。”(见《昭明文选》)<br>
  2.作者介绍<br>
  苏洵(1009—1066),字明允,自号老泉,宋代眉山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后人称他为“老苏”,与儿子苏轼、苏辙号为“三苏”。相传他27岁才发愤读书,精通经书,下笔顷刻数千言。从收入《嘉祜集》的文章看,苏洵精于古文写作,尤长于策论,主张“言必中当世之过”。为文见解精辟,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犀利,明快酣畅,纵横捭阖,雄奇遒劲,很有战国纵横家的风度。<br>
  3.背景介绍<br>
  本文的历史背景应从两个角度来看:—是作者论述的六国灭亡的历史情况,了解作者立论的根据;二是作者所处的北宋时代的历史状况,以明确作者撰写此文的现实意义。<br>
  在我国历史上,战国是七雄争霸的时代。  “六国”指除秦以外的齐、楚、燕、韩、赵、魏六个国家。秦国经过商鞅变法,经济和军事实力都强大起来,并积极向东方发展,夺取六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

本月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