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导学案4
- 资源简介:
约1780个字。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导学案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在括号内注音或写字)
(zhào)(mò)(páng )(huáng)(yì)(miăn)(liào)
肇埋没彷徨华裔缅怀瞭望
不知所(措)格物(致)知(袖)手旁观一(帆)风顺
二、阅读理解。
1. 读懂。
(1)认真朗读课文独立思考:课文论述的话题是什么?本文中心论点是什么?
答案:话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论点:学习自然科学要有格物致知精神。
(2)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围绕这个观点,作者阐述了哪三个问题?
答案:什么是格物致知、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1-2)提出问题
为什么要有格物致知的精神?(3-12)分析问题
怎样才能做到格物致知?(13)解决问题
2.读深。
(1)《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什么?作者所说的真正的格物致知的意义是什么?
答案:《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第2段)
“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第13段)
(2) 为什么要有格物致知的精神?怎样培养“格物致知”的精神现?
原因:第一,这是由中国传统教育导致的中国学生的弱点决定的(3—6段);
第二这是科学发展的历史和实验过程证明了的(7—12;
第三,这是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必不可少的。(第13段)
意义:作者提倡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即培养学生的实验精神,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这对于今天素质教育中要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有重要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