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教案5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赤壁赋》教案<br>
<br>
自读导言<br>
1、理解作者泛舟赤壁而触发的情思和通过主客问答手法所表现的旷达乐观的情怀。<br>
2、体会文章的感情变化和景、情、理水乳交融的写法特点。<br>
3、熟读并背诵课文。<br>
4、进一步了解“赋”的有关特点。<br>
(解说:“自读要求”要依据课文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来确定。指导学生自读本文,基本的要求就是理解作者月夜泛舟,游于赤壁之下,触景生情,联想古今人事,借题发挥,所抒发的内心感慨。<br>
景、情、理的水乳交融和作者感情的起伏变化是本文的显著特点,要指导学生将此作为学习的侧重点,弄清文章“由游起兴,由景生情,由情入理”的思路,认识作者“由乐而悲,由悲转喜”的感情变化过程及其原因。<br>
赋很讲究声律之美。本文既继承了“主客问答”这一赋的传统手法,又体现了进一步散文化的特点,对有关赋的特点也应有所了角。)<br>
自读程序<br>
一、导入<br>
1、从高一学过的《赤壁之战》中记叙的交战双方的主要人物(曹操、周郎)、交战地点(湖北嘉鱼赤壁)谈到湖北黄州赤壁——苏轼所游的赤壁。<br>
2、教师朗诵苏轼词《念奴娇·赤壁怀古》介绍苏轼游览赤壁并作一词二赋的有关内容。<br>
3、提出本文学习要求。(参见“导言”部分)<br>
二、认读<br>
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句<br>
三、理解<br>
1、朗读课文,对文章进行整体感知。<br>
2、围绕以下问题进行阅读思考:<br>
《赤壁赋》构思缜密,形散神凝。就感情线索而言,课文表现出作者乐——悲——乐的感情变化。具体说说作者缘何而乐,又怎样由乐入悲,最后又是怎样转悲为喜的。在表现这一感情变化的过程中,怎样做到融景、情、理于一体。<br>
3、围绕上述问题进行讨论交流。<br>
(解说:“导入”有三个内容,目的在于激发学生自读兴趣,为其自读铺设“平台”,即了解作者游赤壁的背景与心境,同时明确学习本文要达到的要求。<br>
“认读”是理解的基础,本文又是文言文,需用一定时间让学生疏通文句。<br>
“理解”设计了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弄清这一问题,可以说对全文的内容、思路、线索都了解了。在教学中可把这一问题分解为以下三个问题:①第1段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色?此时作者是怎样的心情?(秋江月夜的美好景色,作者心情欢畅,其“乐”之甚。)②第2段写了客人哀婉的箫声,从第3段即客人的回答中可以看出其生悲的原因有哪些?(一是赤壁一带的江山触发他想到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当年何等英雄,而今安在?何况吾辈渔樵江渚之上!二是由江水无穷想到人生须臾,渺如沧海一粟。三是要摆脱现实处境,渴望能“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却“知不可乎骤得”。)③针对客人的回答,作者阐述了什么道理?表现了他自己对人生的一种什么态度?此时又是怎样的心情?(阐述了“变与不变”的道理,具有辩证的思想,表现了作者超然独立、不计得失、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作者从水、月中悟出了变与不变的道理,苦闷的心情得到了慰藉,精神上得到了解脱,心情是转悲为喜。)第二个问题是为引导学生了解本文写作特点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