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来主义》教学指导与训练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拿来主义》指导与训练<br>
重点、难点:<br>
一、了解本文写作背景。<br>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我国东北后,国民党对外卑躬屈膝,出卖领土主权;对内在进行军事“围剿”的同时,在国统区调动了一切反动力量实行文化“围剿”,查封销毁进步书刊,监禁杀戮革命作家。与此同时,国民党豢养的文化“宠犬”和“西崽”文人,或叫嚷“尊孔读经”,或兜售“全盘西化”,复古和媚外相互配合,一时间历史沉渣泛起,形成一股逆流。“左翼”文坛在回击国民党文化“围剿”的同时,对无产阶级文艺理论进行了开创性的建设工作,但在此过程中,有些人对旧形式采取全部否定的态度,这就涉及到如何正确对等文化遗产的问题。对此,鲁迅于1934年6月4日写成了《拿来主义》最初发表在《中华时报》副刊《动向》上,署名霍冲,后由作者编入《且介亭杂文》集。<br>
“拿来主义”是鲁迅独创性的提法,“拿来”是一种形象的说法,“主义”是指一种重大的原则或主张。这个命题,包含了“为什么‘拿来’和怎样‘拿来’”两方面的内容。其主旨,既是针对国民党政府媚外卖国的政策和一些人‘全盘西化’的主张,也是针对革命文化阵营内部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鲁迅辨证地提出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做法:既要大胆吸收、借鉴文化遗产,又要认真地吸取其精华,以创造民族的新文化。<br>
<br>
二、分析本文结构与思路,理解作者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br>
本文谈的是在创造民族新文化的过程中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这不是纯粹的学术问题。新文化的建立有其深刻的历史的及现实的根源,不能割断历史,故文章从历史的角度谈这个问题,另一方面“拿来主义”是一个从未有过的新概念,这必然谈及“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等问题。本文将这两方面融合起来的途径是因果论证。图示如下:<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