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17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初中教案 / 八年级下册教案
  • 文件类型: docx
  • 资源大小: 19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19/5/20 22:35:02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24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2970个字。

  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第14课课题: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
  【课标分析】
  1.能利用工具书识字词;规范书写。
  2.了解演讲的背景及主要内容
  3.揣摩重点语段的含义及感情色彩
  4.了解本演讲词的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及其对于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
  2.理解本文从正反两方面运用摆事实和讲道理相结合的论证方法。
  3.结合自身学习实际,积极争取做一名注重实践、有开拓精神的人。
  【教学目标】
  1.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及其对于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
  2.理解本文从正反两方面运用摆事实和讲道理相结合的论证方法。
  3.结合自身学习实际,积极争取做一名注重实践、有开拓精神的人。
  【教学过程】
  一、 构建动场:
  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听说过神农氏尝百草的故事?(学生回答)神农氏跋山涉水,行遍三湘大地,亲自尝试百草,发现了能攻毒祛病的中药。那么大家又知不知道关于西红柿的故事呢?(学生)其实,西红柿最初因为颜色艳丽,人们怕有毒都不敢吃。后来还是一个叫罗伯特的美国人通过亲身的尝试才证明它无毒可食。我们看到,不管是神农发现中药,还是罗伯特证实西红柿可食,他们都是通过自己试验的。其实啊,试验的过程就是对事物进行探察的过程。就像我们耳熟能详的一个成语“不入虎穴,焉得虎子”,除了那一份敢于冒险的勇气之外,是不是还告诉我们要通过对事物的探索来获取对事物的认识呢?这就是格物致知的精神。那么在科学的领域到底需不需要这种精神呢?如果要,又怎样才能做到格物致知呢?请大家翻到课本的P111,详细阅读课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看看文章是怎样回答老师上面提出来的问题的。请大家在阅读的时候标出段落的序号。
  二、 自主学习:研读课文
  1.作者简介。
  丁肇中(1936-)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36年1月27日出生于美国密执安州的安阿伯,当时他的父亲在密执安大学念书,后来到台湾大学任教。青少年时期,丁肇中是在祖国大陆和台湾度过的,在国内念完小学和中学后,到美国密执安大学学习,1959年获得工程学士学位,1960年获得科学硕士学位,1962年获得(物理学)哲学博士学位。1963年以福特基金研究生的身分到瑞士日内瓦欧州核研究中心从事原子弹的研究工作,1964年回到美国,担任纽约哥伦比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