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14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初中教案 / 八年级下册教案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48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19/5/4 20:11:36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26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5520字。

  13、《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能“欣赏文学作品,能设身处地地体验和理解作品”,“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作出自己的评价”,“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所以在指导学生学习这一课中,首先应在学生读课文时找出阐明作者观点的语句,引导学生领悟格物致知精神的内涵及其在科学上的重要作用,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理清写作思路;其次再让学生找出为了阐明观点作者所摆出的几个事实,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辨析观点和材料的关系,体会摆事实讲道理进行说理的表达效果;第三,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反观自我,培养实验的精神。
  【教材分析】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二课,这个单元是一个演讲词单元。通过学习,我们可以帮助学生初步了解演讲词的一般特点和有关知识。并且让学生在阅读中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科学、社会、人生等的有益启示,培养学生的能力。  本文是丁肇中一个报告中的一个部分,是一篇漫谈式的议论文。作者针对中国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传统的中国教育状况,分析了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并联系现实和自己的学习经验,提出论点:我们应该有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即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不管研究自然科学、人文科学还是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本文主要运用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说理透彻,语言准确。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具体感受文章以讲道理、摆事实来阐明作者观点的论证方法。
  2、过程与方法:在把握内容的过程中找出关键语句,引导多角度、有创意地解读文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注重实践、富有创新精神的重要性。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本文运用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
  请一学生讲《三国演义》中“马谡失街亭”的故事。
  师小结:“马谡失街亭”的故事告诉我们:再好的理论也不能脱离实际。下面,我们就学习华裔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的文章----《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看他告诉我们科学发明创造应当靠什么呢?二、走近作者:
  作者简介:丁肇中(1936-)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36年生于密执安州的安阿伯。1962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69年后任马萨诸塞理工学院教授,主要从事高能物理学研究。1974年领导的研究小组在实验中发现新粒子(J/ψ粒子),并导致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新粒子的发现,使粒子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现阶段。因此于1976年与里克特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在获奖答词时,丁肇中教授不顾美国官员的劝阻,选用中文来演讲,在当时引起轰动。这也成为迄今为止诺贝尔颁奖式上唯一的中文演讲辞。在演讲中丁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