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280字。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积累语言;积累词汇。
2让学生了解罗布泊的过去、现在,想象其未来。
3了解“报告文学”的特点。
2.能力目标:
提高学生的读、说和查阅资料的能力。
3.教育目标: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重点、难点:
1. 阅读课文,了解作者描绘了罗布泊今昔怎样的情景?
2. 文中告诉我们罗布泊消逝的原因是什么?
3. 为什么作者对罗布泊的消逝痛惜不已?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具:新疆地形图、沙漠风光图(多幅)。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语:
同学们,你听说过罗布泊吗?它是一望无际的大沙漠,没有一棵草,一条溪,夏季地面气温高达70℃,气候十分恶劣,不仅人迹罕至,天空中就连飞鸟也不见一只,真是“千里鸟飞绝,万里人踪灭”。可你知道吗?罗布泊曾经是美丽的仙湖,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水如明镜。那它又是为什么变成了现在的死湖呢?是谁造成了这样的悲剧?请听报告文学《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二、整体感知。
1.范读(放录音磁带。便听便在课本上划出不熟悉的词语)
2.学生自由读,并边读边划出疑难问题。
1标题是“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有什么特殊意义?(就是说,罗布泊本是非常美丽的湖泊,如今消逝了,成了荒漠。这是生态环境遭受人为破坏的悲剧。这篇报告文学以强烈的呼声,警醒世人,要树立全民环保意识,搞好生态保护。)
2课文是按什么思路组织材料的?
开头是今日罗布泊的荒漠景象,接着上溯历史上的美丽景象。然后着重说明罗布泊消亡的缘故,又具体展现今日罗布泊的荒漠景象。最后推而广之,说到青海湖、月牙泉的颓势,篇末发出拯救生态环境的强烈呼吁。
内容提要:
——今日罗布泊是怎样一个地方?关键词是“沙漠”、“神秘”。
——过去罗布泊是怎样一个地方?关键词是“绿洲”、“仙湖”。
——罗布泊为什么消亡?关键词是“改道”、“四盲”。
——同样的悲剧还有哪些?关键词是“青海湖”、“月牙泉”。
全文充满痛惜之情,为罗布泊生态环境的破坏而痛惜,为人们的盲目性造成的悲剧而痛惜。生态意识,环保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是课文的基本理念。课文又涉及西部大开发战略问题,用历史的教训,说明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
三、写作特点:
本文是一篇报告文学。(简介报告文学:以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真事为题材,经过文学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