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版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一第一单元:认识自我导学案(5份)
- 资源简介:
2018-2019版学案导学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一配套测试:第一单元 认识自我
2018-2019版学案导学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一配套测试:第一单元+认识自我+单元写作导学案+Word版含答案.docx
2018-2019版学案导学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一配套测试:第一单元+认识自我+单元检测试卷(一)+Word版含答案.docx
2018-2019版学案导学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一配套测试:第一单元+认识自我+第1课+Word版含答案.docx
2018-2019版学案导学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一配套测试:第一单元+认识自我+第2课+Word版含答案.docx
2018-2019版学案导学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一配套测试:第一单元+认识自我+第3课+Word版含答案.docx
单元检测试卷(一)
(时间:150分钟 分值: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认识你自己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
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老子
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老子
这是一个千古难题。对此,老子的教导是“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知人不过表明了人有力量,或人有战胜他人的力量,自知才让人成为战胜自己的强者。所以他紧接着又说:“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一个人倘能“知人”,固然可见出智慧,但这种智慧也容易流于算计,或易为狡黠。只有同时能够“自知”,才算神志清明,并因着这种通透的明澈,他才不易受人蒙蔽,并不易自蔽而蔽人。
那么,什么是“自知”呢?千万不要以为自己评功摆好是自知,它更多的是指向对自己短处的认知,并且不是那种自然的短处,而是知道什么是自己所不具备的德行,从而谦虚地学习别人;知道什么是自己所承受不起的赞誉,从而识趣地让给别人。从这个意义上说,自知这件事说说容易,真做起来难。
人什么时候需要“自知”?是在日常吗?不是,是在荣誉猝然降临、赞美纷至沓来的时候,这种时候往往牵涉到利益,能做到大利在前,撒手一放,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何在告诫自己“自爱不自贵”的同时,做到“自知不自见”,也就是不自我表扬,得意洋洋,很可以看出一个人是否真的具有大智慧。从这种意义上又可以说,有时自知这件事,连说说也是不容易的!
所以,老子特别提出:人要“知不知”,就是要知道却不自以为知道,这是讲谦虚的重要性,是一种对一己之才终有所不逮的自知。如果反是,“不知知”,即不知道却以为自己知道,就是太坏的缺点了。
可是,千百年来,人还是如此,“知不知”的太少,“不知知”的却到处都是。至于看别人明白,看自己糊涂的就更多了去了。看别人明白,往往被人称为世事洞明人情练达,所以人们每每强调,在江湖中行走,在社会上历练,首先在识人,知道哪个可以合作,哪个不可信赖。可一旦遭到失败,他们也最容易采取诿过于人的做法,一句“算我瞎了眼了”,就可以将自己的无能与过错推卸得干干净净;侥幸的话,还可以博得他人的一份同情;一旦受到伤害,记恨别人的时候,也可以从牙缝里挤出一句阴冷的话:“我认得你!”有几个人能真的认得自己,知道自己有此一难,全系个人薄德;有此一辱,或出一己的轻躁呢?
正因为如此,由老子书中引出的“人贵有自知之明”一语,才成了高悬在每个人头上最明澈的镜子。想到拿破仑说过的一句话:“善于奉承的人一定也精于诽谤。”可谓知人之言,因为他道出了所有的赞辞都有可能掺入迷药的事实。但他认识自己吗?恐怕未必。还有,他是伟人吗?我们以为当然是,但用老子的标准,恐怕也未必。
1.下列对“自知”这一概念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所谓“自知”,既要知人,也要自知,这样才能达到神志清明,不受人蒙蔽和自蔽。
B.所谓“自知”,既要知道自己的长处和优点,也要知道自己的短处和缺点,当然更要知道这二者哪个占主要成分。
C.所谓“自知”,既不是指对自己优点的自知,也不是指对自己自然的短处的自知,而主要是指对自身德行不足的自知。
D.所谓“自知”,必须先“知人”,然后“知己”;是那种建立在“知人”基础上的“知己”。
答案 C
解析 A项将“知人”与“自知”并提,且“神志清明”后面的内容是自知的结果而非含义。B项原文强调的是知道自己的缺点和后天的不足。D项曲解文意。
2.下列对文中“由老子书中引出的‘人贵有自知之明’一语,才成了高悬在每个人头上最明澈的镜子”一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老子说:“自知者明。”一个人能够认清自己才会有不易自蔽而蔽人的通透的明澈,这是十分可贵的品质。
B.作者在文中引用“人贵有自知之明”这句话包含着这样的意思,就是这个世界上少有人能够真正认识自己。
C.世间“知不知”的人太多,“不知知”的人极少,认识自己是一个千古难题,它应该是每个人都要面对并且作出回答的问题。
D.作者认为,一个人能够认识到世界上有自己未知的东西或领域,这是非常难得的,明白这个道理后人才会谦逊一些。
答案 D
解析 一个人知道自己有所不知道只是对自身自然的短处的自知,与本文所谈的对自身德行不足的自知不同。
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老子认为,知道别人,了解别人,这是智慧;知道自己,了解自己,这是高明。知人不易,自知更难,人最难认清的是自己。
B.“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本文强调人应该努力弄清各种世事,用心通晓人情世故,这样才会有通透的明澈,不被人蒙蔽。
C.一个人如果身陷名利之中,就难以看清内心深处的自我,也就难以拥有自知之明,因此人世间的名人虽多,有自知之明的人却不太多。
D.人很难完全清楚地认识自我,但是老子的意思却绝非仅限于认识自己。他更希望人们在拥有自知之明后学会谦虚和谦让。
答案 B
解析 本文的主旨是谈“自知”而非“知人”,“通透的明澈”需要在“知人”的同时拥有“自知”。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珍惜愤怒
毕淑敏
小时候看电影,虎门销烟的英雄林则徐在官邸里贴一条幅“制怒”。由此知道怒是一种凶恶而丑陋的东西,需要时时去制服它。
长大后当了医生,更视怒为健康的大敌。师传我,我授人:怒而伤肝,怒较之烟酒对人为害更烈。人怒时,可使心跳加快,血压升高,瞳孔散大,寒毛竖紧……一如人们猝然
……
第1课 我很重要
学习目标 1.梳理文章的脉络,把握文章的结构。2.把握文章深邃的思想——对个体生命与生存价值的认识、评判及作者个性意识的复苏。3.鉴赏文章的语言,掌握文章所用的修辞手法。
一、音正形准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1)单音字
①菽粟( ) ②混淆( ) ③琴弦( )
④翱翔( ) ⑤寰宇( ) ⑥濡养( )
⑦粗糙( ) ⑧肋骨( ) ⑨裸露( )
⑩回溯( ) ⑪胚胎( ) ⑫生死攸关( )
答案 ①shū sù ②xiáo ③xián ④áo ⑤huán ⑥rú ⑦cāo ⑧lèi ⑨luǒ ⑩sù ⑪pēi ⑫yōu
(2)多音字
①薄单薄 薄板 ②涨涨潮 头昏脑涨
③处处世 处所 ④颈颈项 脖颈
⑤载承载 记载
答案 ①bó/báo ②zhǎnɡ/zhànɡ ③chǔ/chù ④jǐnɡ/ɡěnɡ ⑤zài/zǎi
2.给下列形似字组词
(1)濡 儒 (2)栗 粟
(3)诺 偌 (4)霭 蔼
答案 (1)濡养/儒生 (2)战栗/粟米 (3)承诺/偌大
(4)雾霭/和蔼
二、词语积累
1.理解运用
(1)生死攸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万劫不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掉以轻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鬼斧神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相濡以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独出心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关系到人的生存和死亡。
(2)表示永远不能恢复。劫,古代印度传说世界经历若干万年便毁灭一切,重新再开始,这样一个周期叫一劫。
(3)对某种问题漫不经心,不当回事。
错点提醒 “掉”常错写为“吊”。
(4)形容建筑、雕塑等技艺的精巧。
错点提醒 现在常被误用来形容自然景物。注意使用范围,只能用来形容人工之作。
(5)原指处于干涸境地的鱼用唾液相互浸润。文中比喻在困境中用极其微薄的力量相互救助。
错点提醒 该词多用于夫妻之间。
(6)原指诗文的构思有独到的地方,后来指想出来的办法与众不同。
错点提醒 此词含褒义,注意和“别有用心”(贬义词)的区别。
[对点小测] 判断下列加点成语的运用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排雷是生死攸关的工作,从接受这一艰巨的工作以来,这个部队已伤亡了二百多人。( )
(2)汉室西迁长安,一把火,河洛一片焦土,寸草不生,赤地千里,到了万劫不复的境地。( )
(3)这颗桃核上,刻着二十八个罗汉,个个栩栩如生,真是鬼斧神工。( )
(4)他们疼爱孩子,孩子也孝敬他们,一家人相濡以沫,生活美满幸福。( )
答案 (1)×。“生死攸关”指关系到人的生存和死亡。它包括生和死两个方面,而从整个句意来看,强调的是排雷工作的危险性,并不包含“生”,这是顾此失彼而造成的失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