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6520字。
我的母亲
教学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
2、 理清文章脉络,感悟作者思想感情。
3、 体味母亲宽容、善良、温顺、刚气的品格。
4、 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母亲为人处世和教子方式的理解。
教学重点
1、 感知文章内容,理清脉络,感悟作者思想感情。
2、 了解“母亲”为人处事对作者的影响。
3、 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母亲为人处世和教子方式的理解。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朗读散文:《母亲》 世上有一部永远写不完的书,那便是母亲……
母亲(肖复兴)
世上有一部永远写不完的书,那便是母亲……
那一年,我的生母突然去世.我不到八岁,弟弟才三岁多一点儿,我俩朝爸爸哭着闹着要妈妈。爸爸办完丧事,自己回了一趟老家。他回来的时候,给我们带回来了她,后面还跟着一个小姑娘。爸爸指着她,对我和弟弟说:“来,叫妈妈!”弟弟吓得躲在我身后,我噘着小嘴,任爸爸怎么说就是不吭声。“不叫就不叫吧!”她说着,伸出手要摸摸我的头,我扭着脖子闪开,说就是不让她摸。
望着这陌生的娘儿俩,我首先想起了那无数人唱过的凄凉小调:“小白菜呀,地里黄呀,两三岁呀,没有娘呀……”我不知道那时是一种什么心绪,总是忐忑不安地偷偷看她和她的女儿。
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从来不喊她妈妈,学校开家长会,我硬是把她堵在门口,对同学说:“这不是我妈。”有一天,我把妈妈生前的照片翻出来挂在家里最醒目的地方。以此向后娘示威,怪了,她不但不生气,而且常常踩着凳子上去擦照片上的灰尘。有一次,她正擦着,我突然向她大声喊着:“你别碰我的妈妈。”好几次夜里,我听见爸爸在和她商量:“把照片取下来吧!”而她总是说:“不碍事儿。挂着吧!”头一次我对她产生了一种说不出的好感,但我还是不愿叫她妈妈。
孩子没有一个是省油的灯,大人的心操不完。我们大院有块平坦、宽敞的水泥空场。那是我们孩子的乐园。我们没事便到那儿踢球、跳皮筋,或者漫无目的地疯跑:一天上午,我被一辆突如其来的自行车撞倒。重重地摔在水泥地上,立刻晕了过去:等我醒来的时候,已经躺在医院里了。大夫告诉我:“多亏了你妈呀!她一直背着你跑来的,生怕你留下后遗症,长大了可得好好孝顺她呀……”
她站在一边不说话,看我醒过来便伏下身摸摸我的后脑勺,又摸摸我的肚子。我不知怎么搞的,第一次在她面前流泪了。
“还疼?”她立刻紧张地问我。
我摇摇头,眼泪却止不住。
“不疼就好,没事就好!”
回家的时候,天已经全黑了。从医院到家的路很长,还要穿过一条漆黑的小胡同,我一直伏在她的背上。我知道刚才她就是这样背着我,跑了这么长的路往医院赶的。以后的许多天里,她不管见爸爸还是见邻居,总是一个劲埋怨自己:“都赖我,没看好孩子!千万别落下病根呀……”好像一切过错不在那硬邦邦的水泥地,不在我那样调皮,而全在于她。一直到我活蹦乱跳一点儿没事了,她才舒了一口气。
没过几年,三年自然灾害就来了,只是为了省出家里一口人吃饭,她把自己的亲生闺女,那个老实、听话、像她一样善良的小姐姐嫁到了内蒙古。那年小姐姐才18岁,我记得特别清楚,那一天,
二、介绍作者及其母亲
胡适(1891.12.17——1962.2.24) : 字适之,安徽绩溪人。是新文化运动、新文学革命的积极倡导者。 1906年考入中国公学。 1910年赴美留学,
1917年1月《文学改良当议》发表于《新青年》杂志。这是最早全面系统地提倡白话文的论文,在新文化运动初期产生重大影响
1917年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参加《新青年》编辑
1928年受聘担任中国公学校长兼文理学院院长
1931年回北大任文学院长兼中文系主任
1932年5月创办《独立评论》。 抗战期间一直担任驻美大使
1946年就任北京大学校长。
1949年到美国,次年任普林斯顿大学葛斯德图书馆馆长。
1958年回台湾担任中央研究院院长。
1962年2月24日中央研究院举行第五次院士会议,为欢迎新院士举行的酒会结束时,因猝发心脏病逝世。
此文是作者40岁时对自己人生历程的一段回顾。文章回忆了自己童年、青少年时代在母亲的严格要求和深情关爱下成长的几件事,歌颂了母亲的优秀品格,表达了对母亲的怀念和敬爱。
胡适的母亲,冯顺娣,安徽绩溪人,16岁时被许配给胡适的父亲胡传作填房。时胡传年48岁,前妻曹氏去世十余年。他在外做官,家中没有一个家眷实在不方便。胡传长子长女都比冯顺娣大。为了家人,冯顺娣答应嫁到胡家。婚后第二年,来到上海,在胡适3岁的时候,胡传死在厦门。当时冯顺娣只有23岁。
通过介绍,我们可以感知到胡适的母亲是一位很传统的中国妇女,年轻守寡,在一个传统的封建家庭中,这样一个女人要承受的苦痛和压力是很难得一想象的。在阅读时,我们必须要把握住这个要素来把握文章。本文是一篇传记散文,人物如何的刻画得饱满应该是作者要考虑的前提条件。请你迅速的阅读文章,说说作者是从几个方面来刻画人物的。
三、速读课文,整体把握: 落实文章的整体结构。
第一部分:回忆作者九岁前的若干经历,为写母亲做铺垫。
(1)交代自己性格的主要成因——来自自身原因和母亲原因(社会环境)
(2)写自己爱学习的性格和儿时最活泼的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