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临川一中2018年高考全真模拟语文试卷
- 资源简介:
共22小题,约14460字。
临川一中 2018 高考全真模拟试题 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思想的重要内容。那么,它的特色究竟“特” 在哪里?我们究竟应该如何认识其思想文化本源?
客观地说,世界上主要文明地区的政治文化中都有命运与共、共同体、世界主义的政治 思想,例如西方基督教世界秩序及西方永久和平论、印度思想中的“不害”、伊斯兰世界“天
下一家”、中国古代的“天下大同”等观念。总的来说,早期这些共同体观念解决的只是内 部秩序问题,还没有很好地解决不同文明之间如何共生共处的问题。其中,历史上不少共同体
思想还受到二元对立世界观的局限,它们所强调构建的共同体是以一个假想或现实的敌人为 目标的,这种思想很容易导致世界陷入对抗之中。事实上,直到今天,这种思想还在影响着个
别大国的外交政策,值得我们去辨别和防范。 我们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其思想文化本源来自传统和现代两部分。所谓传统,
中国古代有丰富的中外秩序资源,在当时地理所及的范围内,形成了一套处理中外关系的思 想和实践做法,这套思想和做法在今天需要创造性转化。所谓现代,“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
还需要从马克思主义中寻找本源。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共同体和人类解放的思想中,包含着 国际主义以及很多“人类命运与共”的资源。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关于世界不平等、剥
削以及世界政治经济秩序根源、改造的论述等,都是我们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思 想本源。同时,这些思想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从学理上区别于既往及现在流行的一
些共同体理论如各种带有宗教色彩的联盟、大西洋共同体、“民主”价值观联盟等的重要依 据。
以往绝大多数国际秩序思想和实践,要么服务于强者,要么用来结成一个国家联盟以反
对另一个国家联盟,要么是一种宗教秩序的外在表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思想中蕴含的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它们的区别在于,其并不是从排他性国家联盟的角度来狭隘地理
解共同体,而是从世界范围不平等经济秩序的变革、大多数人实现自身解放从而结成联盟的
高度来理解共同体。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今天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并不否定其他文明中关于人类合作
的合理的思想资源。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开放的概念,不同的思想文化都可以从中找到适
合自己理解的位置。这个概念将随着全球人、财、物、智互联互通的发展,拥有越来越大的 世界基础,具有较广泛的心理认同和感召力量。
我们说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并不意味着当今世界就是一片祥和了。建设人类命运共同 体的目标,一定是在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逐步实现的。当前,国际关系中的矛盾、阻碍构建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因素仍然广泛存在。维护和平的综合力量与进行战争的力量之间的对比,
大多数国家及其人民要求发展的愿望与国际经济秩序不平等现实之间的矛盾,等等,这些对 抗的矛盾因素都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进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和难题。
“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反映了一个开放进取的中国,将自身命运和前途同世界命运和
前途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种自我定位。中国倡导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也是在呼吁世界团结 起来,共同克服当前面临的困难。
(选自中国社会科学网,有删节)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要解决华夏文明内部秩序问题,还要解决不同文明之间如何
共生共处的问题。
B.直到今天,以一个假想敌为目标构建共同体的思想还影响着大国之间的外交政策,这 值得辨别和警惕。
C.马克思主义中包含着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资源,这些资源在关于世界不平等和国际
主义的论述中。 D.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开放的概念,不排斥其他文明,不同的思想文化都可以从中找
到适合自己理解的位置。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一开头便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思想的重要内容,自 然地引出了下文对其特色和思想文化本源的分析。
B.第 5 段重在论述“人类命运共同体”拥有强大的世界基础、广泛的心理认同和感召力
量,并顺势提出了实现这一理念的基本途径。
C.第 6 段强调当今世界充满矛盾和冲突,意在表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道路并非 一帆风顺,需要克服很多困难,任重而道远。
D.文章在论述过程中反复提到其他的共同体观念和国际秩序思想,目的是通过对比突出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优越性,令人更易理解和接受。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世界上主要文明地区的政治文化中都有命运与共的政治思想,但解决的只是内部秩序
想资源,但具有新意义。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旅行
梁实秋
①我们中国人是最怕旅行的一个民族。闹饥荒时都不肯轻易逃荒,宁愿在家多吃青草啃 树皮吞观音土,生怕离乡背井,在旅行中流为饿莩,失掉最后的权益——寿终正寝。席丰履 厚的人更不愿轻举妄动,墙上挂一张图画,看看就可当“卧游”,所谓“一动不如一静”, 说穿了“太阳下没有新鲜事物”。号称山川形胜,还不是几堆石头一汪子水?记得小学时郊 外踏青,是一桩心跳的事,多早就筹备,起个大早,排成队伍,擎着校旗,鼓乐前导,事后 下星期还得作一篇《远足记》,才算功德圆满。旅行一次是如此的庄严!
②旅行果然是一桩乐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