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两首》学案4
- 资源简介:
约12640字。
《诗两首》学案
富县高级中学 崔媛
班级:( ) 姓名:( ) 学号 ( )
一、 作品概述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约作于政治风云激荡、诗人内心苦闷彷徨的1927年夏天。诗作写成后差不多一年多,作者将它投寄到《小说月报》。当时代理《小说月报》的编辑叶圣陶一看到这首诗就非常喜欢,称它“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并送给作者“雨巷诗人”的称号。这一年,作者年仅22岁。
《再别康桥》:1920年,25岁的徐志摩“摆脱了哥伦比亚大学博士街的引诱”,从美国来到英国留学,进入剑桥大学皇家学院,在1922年学成回国,在这一段留学生活中,剑桥美丽的自然风景给他留下的深刻的印象,回国前夕,写下了《康桥再会罢》表达对康桥的眷恋,1928年,徐志摩重游英国,在7月的一个傍晚,他一个人静悄悄的的来到阔别6年的母校,漫步于寂静的校园中,缅怀逝去的美好岁月。但斗转星移,物是人非,这里早已经忘记了他,满怀对母校的眷恋之情却无法倾诉。前来寻梦的诗人,怅然若失。在乘船回国的途中,挥笔写下了这首诗。
二、 作者简介
戴望舒(1905——1950年),原名戴朝实,又名戴梦鸥,浙江杭州人。1924年考入上海大学文学系,1925年转入震旦大学法文班,1928年发表成名作《雨巷》,1932年参加施蛰存主编《现代》杂志的创作,并成为30年代“现代派”诗人群的领袖。诗集有《我的回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富商家庭。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中学与郁达夫同班。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并于同年应父命与年仅16岁的张幼仪成婚,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于婚外爱恋林徽音,并于1922年3月与元配夫人张幼仪离异。同年8月辞别剑桥启程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经常发表诗作,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为主要成员,1924年,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徐志摩任翻译,后随泰漫游欧洲。同年认识有夫之妇陆小曼并相恋,1926年10月,与陆小曼结婚,1927年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授,1929年兼任中华书局编辑。1930年秋,应胡适之邀,到北京大学任教授。在此期间,徐志摩为了生计,往返于北平与上海之间疲于奔命,然而仍旧难以满足早已移情别恋的陆小曼,只是碍于旧情与面子,不好再次离异。他已陷于深深的痛苦中。1931年11月19日,从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