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说课稿,共13400字。
海 燕
高尔基
盐城市盐都区凤凰桥实验学校 李全慧
邮编:224001 电话:13851053108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在诵读中领会革命激情,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海燕这一艺术形象的典型意义,领会事物的象征意义,把握线索,理清结构思路,理解文章的主题。
2、学习象征的写法,正面、侧面相结合的写法,同时体会比喻、拟人、反复等多种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和和对比、烘托的作用。
3、掌握散文诗的特点,品味文章语言。
4、培养学生的朗诵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课文的朗读是教好本文的重要手段,要根据散文诗的特点加强朗读背诵,在讲解和反复朗读的过程中,紧紧围绕三幅画面引导学生加强理解作品的诗情、诗理和诗味,品味本文语言激越奔放强烈的特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品味语言、体会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勇敢、顽强、乐观、自信的品质,培养积极的情感态度。
2、学习无产阶级革命先驱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坚强无畏的战斗精神和不怕困难迎难而上的乐观精神,树立革命的人生观,为建设社会主义强国而努力奋斗。
二、教学设想
重点:
1、理解诗歌所描绘的海上景象和海燕这一艺术形象的典型意义.
2、学习象征手法的运用。
难点:
1、本文的象征意义。
2、理解海燕的自信心与洞察力
教学方法:
1、诵读法、提问法、练习法;
2、诵读法和研讨点拨法相结合。
3、朗读—品味—探究法
教学突破:
《海燕》是一首散文诗。作者以象征和对比的手法塑造了海燕的艺术形象,作品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渴望用战斗迎来光明前景的炽烈感情。教读本文,要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使学生进入作品所描绘的暴风雨到来之前,海上风云变幻的壮阔境界,并在自己的想象中出现那高傲飞翔的海燕形象,进而体会作者的感情。这也是审美教育。因此,以朗读引起学生理解课文的愿望,又在理解的基础上做到流畅的有感情的朗诵课文,按照朗读、理解、朗诵这样三个环节,达到教学目的。
朗读课文,是教好本文的重要手段,也是目的。其中包括教师的示范朗读(最好是朗诵)、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直至学生能够流畅、有感情的朗诵课文。能够朗读好这首散文诗,也就对作品有了一定的理解了。
课文内容的分析,建立在熟读课文基础之上,重点在于对海燕的象征意义的理解。对大海变幻的层次分析,有助于对海燕形象的理解,所以,适当的层次分析是有必要的,但一定要为理解海燕的形象服务。
三、教具准备: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
四、课时安排:两课时
五、教学设计
(一)明确目标
(二)教学流程
《海燕》观摩课说课稿
语文组 张晓军
一、教材分析
1、地位作用:
《海燕》是首著名的散文诗,本文写于1901年,那时正是俄国1905年革命前夕最黑暗的年代,俄国工人运动不断高涨,动摇着沙皇统治的根基。来自社会底层、深谙人民疾苦的高尔基,触摸到刚刚开始跳动的新时代的脉搏,以敏锐的艺术感悟力创造出了"海燕"的艺术形象,来欢呼即将来临的革命风暴,为无产阶级唱出了一曲充满战斗激情的颂歌。据此,我以感悟"海燕"形象的精神内涵为切入口,激发学生兴趣,迅速深入文章内容。
2、设计意图:
本文的设计,遵循以下几个思想原则:
1、力求突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特征,把发现、体验、感悟、交流的权利还给学生。
2、通过精心设计思维训练和语言训练,以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整体的感受和把握。
3、"美文需要美教",通过朗读、赏析,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主动感知,探索求真,展现自我。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九年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因此我将教学目标界定为以下三条:
1、引导学生把握散文诗的优美意境,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
2、品味文章用词的准确性,积极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
3、领会"海燕"精神的内涵,结合实际,运用发散思维,使学生把握"海燕"精神的现实意义。
第1、2条作为能力训练目标,第3条作为德育训练目标。
三、教学重难点的确定
根据设计意图和教学目标,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确定为:
1、理清本文的主要形象及其精神内涵,品味文章用词的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