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导学案7
- 资源简介:
约2960个字。
第1课《春》导学案
班级:七()班组名:姓名:
一、积累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酝酿()黄晕()披着蓑()戴着笠()涨起来()
宛转()应和()抖擞()薄烟()嘹亮()
2. 解释下列词语
朗润:酝酿:
呼朋引伴:卖弄:
花枝招展:抖擞:
二、走近作者
朱自清(1898—1948),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字,号,江苏扬州人,现代散文家、、学者。作品有诗文集《》,散文集《》《》《》等。
三、了解背景
《春》大致写于1928年至1937年。朱自清在写此文时,已经没有初期创作诗文时的那种淡淡的哀怨的情调,而是鲜明地表现出新鲜的格调和欢乐的情绪。在大自然中,他发现了美和希望,于是欣喜万状,写下了著名的散文精品《春》,反映了他对美的追求,对光明的向往,表达了他对未来的希望,流露了积极进取的精神。
四、认识体裁
1.分类:
现代散文,是指与小说、诗歌、戏剧相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按其功能,可分四个类型:
(1)叙事散文(2)抒情散文(3)写景散文(4)哲理散文。本文应属于散文
2.主要特点:形散而神不散(也叫形散神聚)
五、理清思路
给文段标好序号,速读课文,理清思路,划分段落层次,简洁地概括段意,然后完成下列文章结构图。
第一部分(第1段):盼春
第1层(第2段):总括轮廓
第2层(第3段):图
第二部分:第3层(第4段):图
(第2段~7段)第4层(第5段):图
第5层(第6段):图
第6层(第7段):图
第三部分(第8段~10段):颂春
六、文本探究
(一)第一部分
第1节:
(1)这段运用了什么修辞?表达了作者什么心情?
(2)用了两个动态助词“着”“了”有什么好处?
(3)第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