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6480字。
《白杨礼赞》说课稿
一、教材的分析
《白杨礼赞》是浙教版初中语文第四册第六单元的一篇阅读训练课文。这篇课文运用象征手法,托物言志,借白杨树的形象来讴歌共产党领导下的西北敌后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抒发作者对他们的崇敬和赞颂之情。
“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指导纲要”和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初中阶段,学生阅读一般记叙文能领会文章的主要写作方法,体会语言的特点,培养语言的感受能力。其中第二学年要求了解散文的一般知识。在初二第三册的第六单元学生已初步接触了散文,学习了散文中的记叙和描写。这个单元是在其基础上的提高,要求在了解散文中的 记叙和描写之后,进一步了解散文中的抒情和议论,及它们的特点和作用,品味散文中的抒情和议论之美,进而学会运用这两种表达方式,提高欣赏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目标的制定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认识,本文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 了解散文抒情和议论的特点及其作用,初步了解象征衬托等手法的运用;(2)加强朗读能力的训练,品味散文的语言之美;(3)学习抗日军民团结一致、坚韧不拔、刚强正直、奋发向上的精神。
《白杨礼赞》是这个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散文中的抒情和议论是学生初步接触,课文强烈的抒情色彩,灵活的抒情方式,融情入理,揭示文章的象征意义。因此,可将了解课文记叙、描写与抒情和议论的关系,初步学会分析在记叙中穿插抒情和议论,品味课文的语言之美定为教学的重点。将理解象征手法作为教学的难点。
三、说教法、学法
1.说教法:
(1) 诵读法:大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可以为教师下一则金科玉律。在可能的范围内,一切事物都应该尽量放到感官的眼前。”根据本文特点,我利用多媒体让学生欣赏配乐朗读,准确的读音、妙曼的音乐、精彩的画面,一是给学生朗读提供规范的样板,二是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语文教学基本理论显示:文学作品的研读究其根本无法脱离文本的研读,无法脱离语言文字的品味。本文是一篇散文精品,思想内容深刻丰富,遣词造句精致讲究,运用象征手法,把作者对北方人民炽热的爱倾注于对白杨树形象的精细描绘和深情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