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楼记》教学案例
- 资源简介:
约4060字。
引入知识,形象讲解——《岳阳楼记》艺术鉴赏案例一、背景及说明语文知识教学替代能力培养,一直为有识之士所诟病。现在我们的共识是知识学习不能取代能力习得,这本没有错,可实践中我们却又多少有些矫枉过正了——对知识教学的批判累及知识,以至于形成一种反感甚至排斥知识的倾向。我们的教学还出现了某种程度的“反智”倾向——一味地读,一味地“悟”,好像一借助概念进行分析就意味着对学生主体性的剥夺。诚如很多论者所指出的那样,对于语文知识与能力的关系的问题的讨论,我们远还没有深入。任何能力的养成都是以相应知识的掌握为前提的,适宜的知识才能建构成一定的能力。就现状而言,我们需要反思的是,这一套语文知识对我们所要求的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有没有帮助?科学不科学?若不行,那么,怎样的体系的知识才是我们教学所需要的?我们应当引进、建构哪些知识?当前的语文教学的确充斥着大量的知识,可同样是事实的是,我们从小学教到高中的却依然是那么几个概念,因此,知识的泛滥实质上是知识的匮乏。这些础兰了的知识,多数属于语言学的范畴,而本应当与教学有更加密切关系的,诸如文学批评之类的学科却长期以来与语文教学处于隔膜状态,以至于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往往找不到一块“基石”(概念),教学游离恍惚,学习难以深入。笔者以往在教《岳阳楼记》时都遇到过这样的困难,这一次决心到古代文论中汲取营养——引入“文气”的概念及相关理论,运用“美学”进行讲解二、案例描述(前面两课时主要介绍写作背景、疏通文字、熟悉内容、诵读课文,这是第三课时,主要任务是欣赏艺术特色。)师:同学们,这堂课首先向大家介绍一个“概念”,这个“概念”古人在鉴赏文章的时候是经常用到的,就是“文气”。那么什么是文气呢?讲得浅显、形象一点,它就是文章的气脉,好像人的血脉一样,只要仔细辨认,一篇文章是有那么一股“气”在流动的。但同学们一定要注意的是,古人认为,这股“气”是跟作者紧密相连的,它其实就是作者的才性、气质、道德,我们说的“气有清浊”,实际上是指人的道德境界有高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气”,我们说某某人有“才气”,某某人有“霸气”,某某人又“流里流气”,就是此番道理。由于这个“气”就是这个“人”,因此,我们既可以知人论文,也可以以文知人,许多人都说曹植的诗歌“骨气奇高”,其实等于说曹植这个人在生活中清高傲物。(师板书关键词,略)今天这堂谋我们来解读范仲淹的“气”,先来“把把”《岳阳楼记》的气脉。我看许多同学眼睛瞪得老大,直想喊“老师我找不来”,你别急,老师告诉你一个方法,若找不到文气,那你就反过来,找那些没有文气的地方,或者准确地说,是那些文气较弱、将“息”的地方,你看那些写着写着范仲淹好像是写不下去了、话说没了似的,不得不重起“炉灶”的地方就是。生1:是“前人之述备矣。然则……”这里。师:为什么呢?生1:因为“岳阳楼之大观”前人写滥了,作者觉得没必要再写了。所以,他就“然则”——另起了一个话题——“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其他同学信服地点头)师:讲得真好!我们先一起把写“岳阳楼之大观”的内容诵读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