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240字。
《大堰河——我的保姆》教案
艾 青
教学目的
1.通过贯穿全诗的思绪和激情,理解诗人对大堰河的赞美与怀念之情,实质是对旧中国广大劳动妇女的赞颂。
2.引导学生通过典型细节分析认识大堰河的形象:勤劳、纯朴、善良。
3.了解排比、反复的修辞方法以及对比的写法在诗中的运用和作用。
教学设想
此诗为艾青的成名之作,极有影响,其原因之一便是独到的思想深度,和蕴于诗行间的真情。然而学生对诗人如此怀念一位农妇,或许感受不深。应该向学生指出,诗中把一个连姓名都没有的极其普通的劳动妇女做为讴歌的对象,正表明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一往情深。不是为了报恩,而是礼赞那些“大堰河般的保姆和她的儿子们”。而对自己的地主阶级家庭,则是厌倦、陌生、格格不入。艾青以此诗宣告自己彻底背叛了封建地主阶级,而投向劳动人民的怀抱,这在30年代是难能可贵的。
学生看惯了眼下流行的朦胧诗,对此诗一下子不易进入境界,关键在于引导。此诗的感情是通过具体情节、具体事物表现出来的,因此越是具体描绘之处越是容易激发感情。建议抓住诗中关于保姆的典型细节去加以剖析,这些细节的描绘,正是出于诗人细致的观察、深入的机会。这样可能用“情”打动学生,用“情”将学生带入诗的天地之中。
教学要点
1.介绍诗人及此诗的写作背景。(略)
2.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进行理解性诵读。(选几段)
3.抓住典型细节进行剖析,引导学生贴近作品,认识大堰河的形象,理解诗人对大堰河的热爱与怀念之情。
4.了解排比反复在诗中的作用,理解对比的写法在诗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
1.检查预习诵读情况。
①字词的读音和书写。
②朗读的语气。(重点检查3、4、5、6、7、9、10节)
2.导入:作者及作品介绍(参见课本178页注解①和“预习提示”,不必做太多补充)。强调这是艾青在狱中写的,在一个飞雪的早晨写的,人在困境中,在饥寒中,总会想亲人,想家人,而此时艾青想的却是一个连名字都没有的普通农妇——大堰河。
提问:大堰河连名字都没有说明了什么(贫穷,社会地位低下)诗人为什么不想念自己的父母却想念大堰河?(看课本180页注②,艾青诞生时母亲难产,因而受到父母的歧视,就被送到贫苦的大堰河家抚养。)
3.按诗节依次讲解分析。
第1节。提问:这一节主要写了什么?(大堰河的身份、地位以及作者“我”的关系。)
第2节。提问:这里的“我”是两个人的儿子,一个是地主的儿子,一个是大堰河的儿子,这两个“儿子”的含意有什么区别?(前者“地主的儿子”,这是在血统意义上说的;后者“大堰河的儿子”,这是在抚养意义上说的,进而具有感情的、阶级的意义。)
第3节。提问:为什么看到雪使作者想起了大堰河?(引导学生看预习提示有关文字。作者幼时是在一种被冷漠的环境中生活的,只有在大堰河家里才感到温暖,得到母爱。人在寒冷孤独时,本能地希望得到抚慰,得到温存,希望回到亲人的身边。正因为这是人之常情,所以看到飞雪在铁窗外飞舞,作者自然想到了曾给自己无限温暖的母爱的大堰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