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窃读记》教案4
- 资源简介:
约7130字。
窃读记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积累相关语言。
2.了解散文阅读的基本方法,学习心理描写的手法。
3.学习作者珍爱读书、奋发向上的精神。
教学时间: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积累相关语言。
2.理清结构,基本理解文意。
教学内容与步骤
情景激趣:
林海音,女,(1918~2001),原名林含英,著名散文家。原籍台湾省苗栗县。其代表作有《城南旧事》。
1994年荣获“世界华文作家协会”及“亚华作家文艺基金会”颁赠“向资深华文作家致敬奖”;1998年获“世界华文作家大会”颁“终身成就奖”;1999年获颁第二届五四奖“文学贡献奖”。
这位伟大的女性在2001年12月1日因中风、肺炎、败血症病并发在台北振兴医院病逝,享年83岁。
《窃读记》入选2001年版《中国当代散文名家名篇赏读》,并被选进多种教材。
探究生趣
第一步,泛读课文。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用着重号标出散文写作的对象,用横线标出文章的线索、文眼等,用序号标出意义段,用波浪线标出抒情或议论的文字。划出描写作者心理活动的语句,体会作者窃读时的心情。在阅读的过程中,校正读音,积累语言:
指导学生理解课文的结构
学法指导:理解文章整体结构,要注意通过文章的结构特色、文中提示思路的词语或句子加以理解。散文的一般结构方式为提出对象,对对象进行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点明意义。
理解结构要从抓线索或文眼入手。
1.作者记叙了一件怎样的事?
明确:课文记叙了 “我”因买不起书而偷偷躲在书店里读书的事情。
2.请同学们划分段落,概括大意:
第一段(1~4):常到书店“窃读”
第二段(5~9):窃读中的苦与乐。
第三段(10):老师鼓励常记起。
3.作者是以什么为线索组织内容的?
明确:是以怎样窃读为线索来组织内容的。文章的第一部分写窃读的地点与心情。文章第二部分,写窃读的方式与心情;第三部分写窃读能够坚持并感到轻松的原因。
总结固趣:
1.本节课你有怎样的收获?
2.本节课按教学目标来检查,你还有哪些内容没有掌握?应怎样弥补?
布置作业
深入阅读课文,并对课文作个性理解。
第2课时
教学目的
1.深入理解课文,理解本文的心理描写。
2.学习作者珍爱读书、奋发向上的精神。
教学内容与步聚
情景激趣
上节课我们了解作者窃读的情景与心理,其实作者热爱读书是一贯的。
林海音的同学吴金玉晚年在北京回忆道:“刚上春明时,林含英(英子)给人的感觉是不爱说话,静静的,也许她那时候刚失去父亲。那时她就很喜欢文艺了,有一次上课,只见她一个人把头压得低低的,默默地掉眼泪,原来她在看《红楼梦》。那时候女孩子是不准看《红楼梦》、《西厢记》之类的小说的,怕学坏了。”
林海音对阅读的热爱为她后来成为著名作家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