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教案3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赤壁赋<br>
教学目标:<br>
1. 解题,介绍“赋”的特点,鉴赏本文的音韵美与意境美。<br>
2. 分析本文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以及虚实结合的写作方法。<br>
3. 结合作者的处境,体验作者的感情,理解作者的人生感悟。<br>
教学安排:二课时。<br>
<br>
第一课时<br>
一、导入新课<br>
在第三单元中我们就学过北宋大文学家苏轼的词作《念奴娇·赤壁怀石》,今天我要学习的课文仍然是苏轼的另外一篇与赤壁有关的作品。在元丰5年作者写了“两赋一词”,大家可以思考一下苏轼的“赤壁”情结。<br>
二、写作背景<br>
北宋神宗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苏轼反对变法,被贬黄州(今湖北黄州)任练副使。因政治上屡受挫折,很不得志,便在一块被称为"东坡"的土地上耕耘,自食其力,于是自号"东坡居士"。他在黄州生活了四年零三个月,经常到黄州西北角赤鼻山下的赤壁漫游,饮酒吟诗,抒思古之幽情。<br>
元丰五年七月十六日的夜晚,东坡与四川籍道人杨世昌在赤壁下的一叶小舟上喝酒吟唱。江上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不及,月亮出来了,徘徊在北斗星与天牛星之间,白雾飘过白茫茫的大江,水光和月光、雾气连成一片。他们乘坐的小舟缓缓地飘游在波光粼粼的大江之上。仿佛在空中航行。苏东坡和道人自我陶醉般地一边扣击着船舷,一边吟唱着一首古曲:“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br>
三、文体介绍及诵读指导<br>
本文为一篇“赋”,不是纯粹的散文,却也不是诗,更不是散文诗。它是比较自由的句式构成的韵脚的散文,却又有着浓浓的诗意。与汉、魏时期的“赋”相比,本文没有过多的堆砌辞藻。本文有许多押韵的字与对偶句,诵读时要注意语音的轻重缓急。<br>
指导学生注意以下押韵字换韵情况。<br>
第一段 间 天 然 仙<br>
第二段 桨 光 方<br>
慕 诉 缕 妇<br>
第三段 稀 飞 诗\昌 苍 郎\东 空 雄\鹿 属 粟<br>
穷 终 风<br>
第四段 往 长\主 取\<br>
四、整体把握课文。<br>
给大家十分钟时间浏览课文,思考以下三个问题。<br>
1.文章大致写了什么内容?<br>
(夜游赤壁,抒发对人生的感慨。) <br>
2. 客与苏子的人生看法有什么不同?<br>
(客-悲观;苏子-乐观)<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