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700个字。
团 圆
柯 灵
授课:邓彦
教学目标:
1、分析材料如何表达课文主题
2、加深学生对海峡两岸企盼团圆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
深入文本,研究材料与主题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创设情景,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
教学步骤:
一、用余光中先生的《乡愁》一诗导入:
余光中先生是台湾著名的当代诗人,他把自己对祖国大陆的浓浓思念融入《乡愁》这首诗中,曾深深打动了多少母亲和游子的心。而“团圆”这个主题,也成了半个世纪以来,海峡两岸人民吟唱最多的诗句。特别是最近,台湾岛的两大政党主席刚刚结束了对大陆的访问,为两岸团圆的梦想向现实的方向迈进又做出了一些新的努力。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团圆》这篇课文,在昨天已经整体把握课文的基础上,今天我们主要来研究一下这篇课文的选材是怎样为主题服务的。
二、进入课文
1、先请一个同学来简要地复述一下课文内容,帮助我们大家回顾一下《团圆》这篇课文到底讲的是怎样一个故事。
2、根据~~同学的概述,我们来梳理一下这篇课文的脉络,看看这篇文章到底呈现给我们几幅不同的画面。
一(1~2)背景概述
二(3~10)初登小岛
三(11~12)扎根小岛
四(13~14)炮击受伤
五(15)伤愈回岛
3、作者集中笔墨叙述的有那几幅画面?这就是文章选取的材料。(二、三、四)
4、第二个画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这位小先生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找找原文、对比)
思考:①这样的工作环境是怎样造成的?
当时“两岸敌对”“炮弹横飞”造成艰难和不便。
②作者花大量笔墨描写小先生的工作环境与这篇文章的中心有什么联系吗?
反衬出“小先生”和人们盼团圆,想统一的愿望。
5、尽管现实与理想的差异如此之大,但是,来自台湾的小先生有没有动摇留下来的决心?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在课文第12自然段有一段这样的描写:(一学生朗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