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三首》学案1
- 资源简介:
约11900字。
学习目标
1.了解五言诗的特点,初步把握汉、魏、晋诗歌的情趣和艺术魅力。
2.培养鉴赏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
3.接受诗中高尚而纯真的情感熏陶,培养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
知识链接
一、作家作品
1.《古诗十九首》 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辑,并非一人所做。从内容看,主要写的是作者失意和哀伤,写游子、思妇的离愁和相思。清代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评价如此之高,而后世也多有仿者。西汉陆机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12首,而东晋的陶渊明,南朝宋代的鲍照等,也都有学习“古诗”手法、风格的《拟古诗》。由于作者文化素质较高,又继承了《诗经》和《楚辞》的传统,吸收了汉乐府的营养,所以不但善于运用比兴,而且创造出一种独特的风格、艺术成就很高。被称为“五言之冠冕”。钟嵘的《诗品》赞颂它“天衣无缝,一字千金”。
2.曹操 (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郡(今安徽亳县)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封魏王。其子曹丕称帝,追尊为武帝。
军事功绩: 初举孝廉,任洛阳北部尉。在镇压黄巾起义和讨伐董卓的战争中,逐步扩充军事力量。建安元年(196年)迎献帝都许。从此用其名义发号施令,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官渡之战大破河北割据势力袁绍后,逐渐统一了中国北部。
政治措施:他在北方屯田,兴修水利;用人唯才,吸纳地主阶级中下层人物,抑制豪强,加强集权,所统治的地区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文学成就:曹操诗歌现存20余首,大致分为两类。
①有的反映当时社会动乱,军阀混战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如《蒿里行》:“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②有的抒发个人的政治理想和抱负。如《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又如《短歌行》等。
这些诗继承了《诗经》《楚辞》和汉乐府的现实主义传统,但又有自己的创造。气魄雄伟,情感深沉,于质朴自然中带有慷慨激昂的悲壮情调。代表了“建安风骨”的特色,推动了五言诗的发展。
建安风骨:建安诗人大都经历了汉末的离乱,所作诗歌主要是因事而发,悲壮慷慨,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建安文学在悲壮慷慨的基调中,感伤离乱、悲悯人民和慨叹人生相联系,从而激起及时建功立业的政治豪情,显得“志深笔长”、“慷慨多气”,是沉着的品格的典型代表。这一独特的风格使得它被后世称为“建安风骨”或“汉魏风骨”,在中国文学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
3.陶渊明(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字 渊明,晋浔阳(今九江)人。曾祖曾官至大司马,到他时已家境没落。陶少年代大有“大济苍生”之壮志。陶渊明到29岁时才出仕,做江州祭酒,不久就回家了。后又时隐时仕。至义熙元年(405)时,为彭泽县令,在官八十余日,逢郡里督邮来县,属吏告诉他应束带接见,他叹道:“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他便解职而归,从此,他结束了仕隐不定的生活,坚决走了归田的道路。死后,友人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
陶渊明是汉魏南北朝800年间最杰出的诗人。陶诗今存125首 ,多为五言诗。从内容上可分为饮酒诗 、咏怀诗和田园诗三大类 。陶渊明的田园诗数量最多,成就最高。它以纯朴自然的语言、高远拔俗的意境,为中国诗坛开辟了新天地,并直接影响到唐代田园诗派。
陶渊明现存文章有辞赋3篇、韵文5篇、散文4篇 ,共计12篇。数量和成就都不及诗歌。
二、背景资料
1.《古诗十九首》
《古诗十九首》为汉代无名氏的作品。东汉桓、灵帝时,宦官外戚勾结专权,官僚集团垄断仕途,上层士流结党标榜。在这样的形势和风气下,中下层士子为了谋求前程,只得奔走交游。《古诗十九首》主要就是抒写游子矢志无成和思妇离别相思之情的作品。古诗中,常有以香花香草赠予所思所爱之人的做法,以表达思念珍爱之情。文中“涉江采芙蓉”之举,欲赠“远道”“所思”,便是在思念之情铭心刻骨时自然而生的一种举动。
2.《短歌行》
曹操平定北方割据势力后,在建安十三年回到邺都,立刻着手改革官制,自任丞相,将军政大权紧紧地掌握到自己手中。此时,孙权统一了江南,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