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囚绿记》教案30
- 资源简介:
约3960字。
囚绿记
教学目标:
通过对主题的探讨,学会知人论世与分析文本相结合的方法,多角度解读文本。
教学重点:
1、剖析第10段中绿的象征意,第13段中的背景,作者介绍,得出“个人境遇的隐喻、民族命运的象征”的主题。
2、由赏绿——囚绿——释绿中的情感剖析得出“爱是占有还是放手?”的主题。
3、由“得绿——囚绿——释绿”中的矛盾冲突结合《囚绿记》的序言得出“理智与情感的交锋”的主题。
教学难点:
1、 第5、8自然段有关“我”的滥用产生的强调作用。
2、 行文线索中为何独以“囚绿”而为题?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方法:课前布置预习作业,课堂从探讨作品的主题入手带出对文本的分析。根据学生的分析,老师灵活穿插点拨,对文本进行深入剖析。
预习作业:
1. 标记出14个自然段。
2. 布置思考题:
A:请同学们谈谈自己对课文主题的认识及理由。
B: 根据全文的行进线索,每个不同阶段“我”与绿的关系,模仿“囚绿”的概括方式用一个词语概括,并思考作者对绿的情感态度。
C.为何独以“囚绿”而为题?
一、导入:
以前我们上课一般都是从文本入手进行分析,进而形成对作品主题的认识;今天这篇课文,老师想换个上法,从探讨作品的主题入手带出对文本的分析。这篇课文的主题,学术界也有着不同的理解,大家预习了《囚绿记》,也了解了大意,作者把窗外的常春藤牵入屋内而后又释放它回归自然,到底想表现怎样的主题(主旨,中心思想)?给大家6分钟时间交流,然后分享自己对主题(主旨、中心思想)的认识及理由。
二、交流:巡视倾听,参与指导。
主题一:隐喻个人境遇;象征民族命运。
答案1:常春藤象征作者不畏强暴、追求自由、追求光明的形象,委婉含蓄的表达了作者对专制的黑暗的旧社会的不满,对自由光明的新社会的向往。
“囚绿”象征中华民族被日本侵略者“囚系”,借赞美常春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颂扬忠贞不屈的民族民族气节,抒发自己忠于祖国的情怀;并借有一天重见常春藤的期望,祈祝沦亡的祖国河山早日获得解放。
1.文本证据:绿的形象特征(第10段)
每天在早晨,我起来观看这被幽囚的“绿友”时,“它的尖端总是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植物是多固执啊!”它是 “永不屈服黑暗的囚人”。
分析:为什么要朝着“窗外的方向”?说明向往光明与自由。在摹状被囚的“绿藤”之“表现”时,有两个状态性副词值得重视,那就是“总”和“都”,还有时间词“每天”,这些词在修饰动词“朝”的时候,其强烈的程度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这是一种有规律地整体反复出现的情形,这就更有力量地表达了“绿藤”顽强的生存性格。外力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