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780字。
《云南的歌会》说课材料
教学内容:八年级语文(下)《云南的歌会》
授课教师:甘肃省临泽县平川中学 杜 艳
教学设计及分析:
一、教材分析
《云南的歌会》出自现代作家沈从文之手。作者用他精妙的文笔描绘了三种不同的民歌演唱。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对每一场面的描写都各有特色,三个场合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在手法上也各不相同。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位与赞赏。
1、 场面描写,手法各异。
作者安排文章的结构十分讲究,就像安排一出戏一样,讲究了前台与后台,讲究了原因与结果,讲究了表象与内涵。第一部分中作者重点写赛歌场面,突出的是赛歌胜利者的风姿,赞扬的是云南年轻妇女的开朗活泼与勤劳敏捷,属于前台表演,是唱歌的结果,是读者接触的表面现象,是一个亮点。但它只是一个代表。第二部分中作者写赶马女孩的唱歌,实际上是写出了云南歌会的群众基础,因为人人爱唱歌,所以云南每逢集会或节日才会有歌会,歌会是建立在厚实的民俗基础上的。它反映民族习俗的丰富内涵。第三部分写“金满斗会”,实则写出了云南歌会能代代相传、经久不衰的原因。写出了云南歌会那鲜明的民族特点,丰富的文化底蕴。这样赛歌的“点”与人人唱歌、集体传歌的“面”相结合,内容厚实丰富。文章的行文过程也有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过程。
2、 人物描写,精雕细刻。
如“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格开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枣子脸,满口白白得糯米牙,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写面容,写牙齿,写衣饰,笔调细致,人物如在眼前。另外,又以写实为主,写出人物的面目神态,细腻真实。
3、 相互照应,结构紧凑。
初了前面所讲的因果照应,表里呼应以外,还有很多相互照应的句子例如“各自蹲踞在树林子和灌木丛沟凹处”与“从荆条丛中站起身子相照应。”这样写使文章的结构紧凑。
二、说教学目标
1、本节课生难字词比较多,需识记,作者需要详细的了解。
2、让学生掌握三个场景以及侧重点,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3、应引导学生掌握本文的三种写作手法:“工笔细描”、“点面结合”、“烘托”。
4、引导学生掌握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5、通过教材的学习,培养自主、合作、探究问题的能力,质疑的能力,动口、动手、动脑的能力,激发学生对祖国民族文化的热爱之情。
三、说教材的重难点以及突破重难点的方法
依据教材的特点,重点确定为:了解有哪三种场景的云南歌会,三种场景描写的侧重点的不同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难点确立为掌握文章的三种写法:“工笔细描”、“点面结合”、“烘托”。突破难点应采用教师引导学生细读课文,并组织小组合作填表的方式。难点应结合课后练习二,以及教师组织的模拟采访,小组合作探究文章写法等环节,得以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