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7400字。
《老子》原文及译注(白话老子)
一章
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一
凡是可以言说的道理,都不是永恒的道理。凡是可以被命名的名称,都不是永恒的名称。
无任何名称,正是天地的元始。有最初的命名,乃是生育万物的神母。所以:从永恒普遍的虚无,可以理解道的消隐。从永恒的存有,可以观察道的连续。两者出自同一根源而名称不同。它们竟是如此玄奥。玄奥呵,玄奥!这正是洞察宇宙间一切神秘的大门。
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二
天下人都知道美何以是美,也就知道了什么是丑恶。都知道善何以是善,也就知道了什么是不善。所以:有与无相并而生,难与易互相成就,长与短互相对比,高与低互相映衬,音节与旋律互相配和,前与后互相追随。 [这是永恒普遍之理。]
所以:圣者作无形迹之事,传言无声的教诲。让万物自行发生而并不创始。任其生长而不培育,任其自为而绝不把持,任其成熟而并不割刿,正是由于从不占有,所以才永远不丢失。
三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
三
不崇尚奸诈,使老百姓不去竞争。不贵重难得的宝货,使老百姓不去偷盗。不激发人们的欲望,使人心不被搅乱。所以圣者的统治之道是:空虚人们的心灵,填饱人们的肚子,削弱他们的抱负,强健他们的筋骨。永远使老百姓无知识无欲望,即使聪明人也不敢有所作为。
--有为者都不敢作为,则天下就不可能不易治理。
四章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四
道看起来很是空洞,但使用起来却永不穷尽。深远呵,好似万物之总根源。神奇呵,似不存在而又存在。我不知道它是谁的儿子,但它似乎是上帝的祖先。
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闻数穷,不如守中。
五
天地并不仁慈,它对待万物如同对待稻草狗。圣人并不仁慈,它对待百姓如同对待稻草狗。
天地之间,难道不正象那种风箱吗--空虚但并不匮乏,风涌涌而冒出。讲话太多就会窘困,不如将一切深藏于内心。
六章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六
月神不死,所以被称作"太阴之神母"。阴母生育之门,就是天地化育之根。绵密而如长席,永远也不会穷尽。
七章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七
天永恒而地无垠。天地之所以永恒无垠;因为它们并非存在于自身,因此才能得到永恒。所以:圣人藏于后反而彰显,置身于外反而存在。正由于他无私,所以反而能成就他的自我。
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居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