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听那冷雨》教学实录三则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苏教版 / 高中教案 / 必修二教案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54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15/8/27 6:36:09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27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9620字。

  《听听那冷雨》教学实录三则
  一、为何是“那”而不是“这”?——《听听那冷雨》教学实录
  山东省滕州市第二中学 张善存
  师:余光中先生在《听听那冷雨》这篇诗质的散文中,创设了一个意象密集的美的境界。那么题目“听听那冷雨”中的“那”能否换成“这”?请说说你的阅读理解。
  生1:不可以。因为本文创作于1974年的台湾,这时他已经离开大陆25年了,站在此岸此时,追忆彼岸彼时,自然要用“那”。
  师:你能联系写作背景分析问题,很有“知人论世”的味道,言之有理。
  生2:这两个字字义有别:“那”是远指,“这”是近指。在文中作者用“那”指远隔海峡的那片遥远古老的大陆,既有地域的遥远,又含时间的遥远。“这”字无法涵盖双层含义。
  师:从字义分析,很有眼光。你所谓“地域的遥远”指什么呢?“时间的遥远”又指什么?
  生2:地域的遥远不仅表现在从台北联想到“在古老的大陆上”听雨,还有在美国丹佛山上的景象。“时间的遥远”有“二十多年前,初来这岛上”的听雨情景,更有宋代的文化景象,直追太初远古时代。
  师:二十多年前就算不得遥远了吧?那么,这两层意思还有不同的表述吗?
  生3:还有回忆中“江南的雨下得满地是江湖下在桥上和船上,……下肥了嘉陵江下湿布谷咕咕的啼声”,以及“春雨绵绵听到秋雨潇潇,从少年听到中年”,听听那冷雨。
  师:时空的双重“遥远”意味着什么呢?
  生3:应该是在说一个人一生的记忆,是经历漫长的漂泊后的生命体验。
  师:不错。人生有多长,“遥远”就有多远。那么文中作者就没有写“这”吗?
  生4:写了。一开篇作者就说“惊蛰一过,春寒加剧”,接着以丰富的叠词描摹出一幅台湾特有的三月雨景,春寒料峭中透露着忧郁。
  师:典型的触景生情,既是点题之笔,又能唤醒读者缠绵的感觉,带有古典诗词的韵味。同学们读一读,能感觉出来吗?
  生5:作者还说“每天回家,曲折穿过金门街到厦门街迷宫式的长巷短巷,雨里风里,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也是写“这”的。
  师:嗯,但是读这几句话我们分明感觉到一种过渡的意味了,由“这”开始向“那”不露痕迹地转换,然后由此进入“那”的丰富深沉、诗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