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二专题三学案(8份)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苏教版 / 高中教案 / 必修二教案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3.95 M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15/1/16 11:37:44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7
  • 下载点数: 4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必修二专题三学案
高中语文必修二专题三《六国论》学生版.doc
高中语文必修二专题三《阿房宫赋》教师版.doc
高中语文必修二专题三《阿房宫赋》学生版.doc
高中语文必修二专题三《六国论》教师版.doc
高中语文必修二专题三《念奴娇 赤壁怀古》教师版.doc
高中语文必修二专题三《念奴娇 赤壁怀古》学生版.doc
高中语文必修二专题三《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师版.doc
高中语文必修二专题三《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学生版.doc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杜牧和“赋”的文章体裁特点。
  2、识记和理解“毕、兀、构、缦、霁、杳、逦迤、纷奢、负、庾、举、族、念、哀”等文言词语,归纳“焉、而、夫”等虚词的意义与用法,了解文中词语活用的现象和文言句式。
  3、了解秦亡的原因及作者借古讽喻的目的。
  课前预习
  1、注音
  蜀山兀(wù)     缦(màn)回         不霁(jì)何虹   妃嫔(pín)
  媵(yìng)嫱(qiáng)     焚椒(jiāo)兰    辘辘(lù)远听   
  杳(yǎo)不知         尽态极妍(yán)  鼎铛(chēng)玉石     弃掷逦迤(lǐ yǐ)    取之尽锱铢(zī zhū)  架梁之椽(chuán)    在庾(yǔ)之粟粒    直栏横槛(jiàn)    
  管弦呕哑(ǒu yǎ)     参差(cēn cī)
  2、解题:
  “阿房宫”是秦始皇在渭南营造的宫殿。“阿房” (读音为:ē páng)是地名或山名,遗址在今西安的西南。
  这是一篇借古讽今的赋体散文,“赋”作为文学体制,起源于楚辞,至荀况始有定名,它出现于战国后期,到汉代才形成。关于赋的特点,《文心雕龙•诠赋》说:“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体物写志,指赋的内容,指通过摹写事物来达到抒发情志的目的。“铺采摛文”指在语言上要使用华美的词藻。另外,赋也很讲究声韵的美,它把散文的章法、句式与诗歌的韵律、节奏结合在一起,借助于长短错落的句子、灵活多变的韵脚以及排比、对偶的调式,形成一种自由而又谨严、流动而又凝滞的文体,既适合于散文式的铺陈事理,又能保存一定的诗意。
  3、作者简介:
  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京兆万年(现在陕西西安人)。。晚年居住在长安城南的樊川别墅,后世因称他为“杜樊川”。 杜牧工诗、赋、辞,而以诗歌创作成就最大,在晚唐诗坛独树一帜。人们将他和杜甫相比,称他为“小杜”;又和他同时代的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散文气势雄浑,多针砭时事;诗歌语言流丽而又风味清新,气势豪宕而又情致婉约。著有《樊川文集》,清人冯浩撰有《樊川诗集注》。
  4、写作背景:
  杜牧所处的时代,政治腐败,阶级矛盾异常尖锐,而藩镇跋扈,吐番、南诏、回鹘等纷纷入侵,更加重了人民的痛苦,大唐帝国,已处于崩溃的前夕。杜牧针对这种形势,极力主张内平藩镇,加强统一,外御侵略,巩固国防。为了实现这些理想,他希望当时的统治者励精图治,富民强兵,而事实恰恰和他的愿望相反。穆宗李恒以沉溺声色送命,接替他的敬宗李湛,荒淫更甚,“游戏无度,狎昵群小”,“视朝月不再三,大臣罕得进见”,又“好治宫室,欲营别殿,制度甚广”,并命人“修东都宫阙及道中行宫”,以备游幸,对于这一切,杜牧是愤慨而又痛心的。他在《上知己文章启》中明白地说:“宝历(敬宗的年号——引者)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
  质疑探究
  1、作者写《阿房宫赋》,是为了总结秦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讽谕朝政。但为什么写阿房宫被焚,却说“楚人一炬,可怜焦土”,这里作者流露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分析:这里的“可怜”解释为“可惜”。作者用这二字,使无穷感慨充溢字里行间。一度威震四海的秦王朝在农民起义的冲击下土崩瓦解,迅速灭亡;覆压三百余里的阿房宫,也在
  ……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和用法及特殊语法现象,正确译文。
  2理清作者思路,学习作者始终围绕中心论点不蔓不枝地展开论述的方法。
  3了解作者借史抒怀、借古讽今的用意,领会作者关心国家命运,反对屈辱求和、主张抗击强暴的思想。
  课前预习
  1注音
  弊在赂(lù)秦            思厥(jué)先祖父                    暴(pù)霜露     
  如弃草芥(jiè)         洎(jì)牧以谗(chán)诛          革灭殆(dài)尽 
  六国互丧(sàng)      率( shuài)赂秦耶          暴(bào)秦之欲无厌   胜负之数(shù)        数(shǔ)吕师孟叔侄
  从(cóng)六国破亡之故事          从(zòng)散约败
  2作者简介:
  苏洵(1009-1066),字明允,四川眉山人,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列入“唐宋八大家”。
  苏洵为文,成就显著。因此博得他同时代的文坛领袖欧阳修以及著名文学家曾巩的好评。欧阳修指出:苏洵之文“博辩宏伟”。曾巩认为:苏洵之文“其雄壮俊伟,若决江河而下也;其辉光明白,若引星辰而上也”。  
  3介绍背景,了解写作意图:
  《六国论》中的“六国”即除秦以外的齐、楚、燕、韩、赵、魏六个国家。在我国历史上战国七雄争霸时代,秦国本来是个弱小落后的国家,经过商鞅变法的彻底改革,经济和军事实力都强大起来;而原本强大的六国却因宗法势力的强大,因循守旧,经济和军事实力日益衰落。秦强盛起来后,积极向东发展,夺取六国的土地。六国也曾联合起来对抗秦国,这就是所谓“合纵”。但他们各有自己的打算,所以这种联合并不巩固。秦采取“远交近攻”的军事战略。韩、魏、楚三国都紧靠秦国,因此直接受到秦国的威胁和侵略。在秦国强大的军事和外交攻势下,纷纷割地求和,并最早被消灭;齐、燕、赵三国也相继灭亡。六国灭亡,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绝不仅仅是因为割地赂秦。苏洵抓住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这一点来论证,是为其针砭现实服务的。
  北宋建国后一百年间,北宋军队与契丹、西夏军队大小六十余战,几多胜少。到北宋中期,军费开支浩大,财政入不敷出,社会矛盾尖锐,政治上专制腐败,军事上骄惰无能,外交上极端软弱。苏洵生活年代(1004年),契丹大举攻宋,直逼黄河北岸的澶州城下,威胁宋都,宰相寇准力主抗辽,宋找了胜仗,但北宋最高统治者面对 有利的形势却屈辱求和,与之订立“澶渊之盟”,北宋每年要向契丹纳银二十万两,绢三十万匹;向西夏纳银十万两,绢十
  ……
  学习目标
  1、领略苏轼豪放雄迈的词风,初步了解豪放派词的特点。
  2、用文字的视角去解读词中的景物描绘,能够感词人所感,让学生体味艺术美的感染力。
  课前预习
  1、查阅资料,弄清作者的基本生平及文章的创作背景。
  2、查阅资料,弄清题目中所蕴含的意义
  预习反馈
  1、作者生平及创作背景: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省眉山县人,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 苏轼在文学艺术上具有多方面的才能。在散文方面,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词是豪放派的开创者;诗歌创作亦有杰出的成就,与北宋的黄庭坚合称“苏黄”,或与南宋的陆游合称“苏陆”;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fú草木茂盛) 并称为“宋四家”;又善于绘画,善画竹和枯木。所著有《东坡七集》等。
  这首词写于1082年 (元丰七年 ),是苏轼的代表作之一。当时苏轼由于王安石变法,为新派官僚罗织罪名,被贬到黄州当团练副使,思想上很苦闷,经常游山玩水以排遗,这首词就是当时游黄州赤壁矶所作。苏轼的许多代表作就产生在此时。苏轼认为,谪居黄州是自己创作生涯的转折点。这首词,就是他被贬期间,游黄州赤壁时所作。主要是反映他对英雄事业的向往和不能施展抱负的精神苦闷。这首词笔力雄健,风格豪放,一直被视为苏词的“标志性”作品。
  2、解题:
  苏轼所游的赤壁,指黄冈城外的赤壁矶。怀古: 追怀古昔,怀念古代的人物和事迹。古代文人学士,登临山川胜地,凭吊前人遗迹,发为吟咏,叫做怀古。这类作品往往联系历史往事来抒发个人的感慨。《念奴娇》是词牌名,《赤壁怀古》是词的题目。这是一首久负盛名的作品,《赤壁怀古》词一出,后人就以它的首句和末句的“大江东去”、“酹江月”作为《念奴娇》的代名。可见这首词的艺术成就是很高的。
  质疑探究
  1、上阙描写了赤壁古战场怎样的景色,它的特点是怎样的?请用一个精炼的词或词组来概括。
  讨论明确:雄浑、壮阔,撼人心魄,气势恢宏、磅礴、似有气吞天下之势等等。(答案不求完全统一,意思接近即可。)
  2、提问:我们没有亲眼目睹赤壁的壮观,但却能感受到一种雄浑壮阔的意境来,这完全得益于作者用词的艺术。你觉得上阙中哪些词用得很有味道,为什么?
  三个词――淘、穿、卷。
  ( 1 )淘。不仅写出了长江奔流的气势,而且将写景与写人融合在一起,形象地定出了历史的推进。为我们创造了一个旷远、深邃的意境,给了我们一个广阔的空间与时间的概念。多少英雄人物,多少英雄的故事,一个“淘”字,一下子如过电影般推到了我们的眼前。
  ( 2)穿:写出了山岩高耸入云的动势以及山崖的陡峭。
  ( 3 )卷:写出了浪花的汹涌,而用“千堆雪”形象真切。
  3怎样正确理解《赤壁怀古》的思想内容?
  表现了苏轼复杂矛盾的思想。苏轼深受儒、道、佛三家思想影响,他一方面仰慕屈原、诸葛亮、陆贽等经世济时的人物,希望尊主忧国,渴望建功立业;一方面又酷爱陶潜,追慕老庄,在险恶的政治逆境中能够保持超然物外的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