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教学设计20
- 资源简介:
约3690个字。
《雪》教案(2课时)
课时1
商水县平店二中任海峰
【教学目标】
1、整体感悟文章的内容;
2、品析江南雪景图;
3、学习文章借景抒情的表达技巧。
一、展示“雪”图片,导入新课。
二、检查预习。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磬口(qìng) 忙碌(lù) 脂粉奁(Iián) 灼灼(zhuó)
嘻笑(xī) 褪尽(tuì) 朔方(shuò) 凛冽(lǐn liè)
(二)解释下列词语。
博识:见识广博。凛冽:刺骨的寒冷。天宇:这里指天空。宇,上下四方。
精魂:精灵,魂灵。消释:消溶。升腾:(火焰、气体等)向上升起。
(三)简介写作背景。
《雪》写于1925年,正值不平凡的年代。南方的革命形势蓬勃发展,可谓是春暖花开之日,然而,北方还处于一片寒冻之中。面对黑暗的现实与酷冷的季节,鲁迅以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战士的姿态,去寻求“革新的破坏者”,去战取理想的春天。他不仅以小说、杂文进行战斗。而且“有了小感触,就写些短文,……以后印成一本,谓之《野草》。”《野草》共收散文诗二十三篇,也是鲁迅追求革命真理、抒情述怀与进行对敌斗争的记录。本文也是鲁迅当时内心世界形象化的表现。
初步体会“一切景语皆情语。”学生交流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并谈体会。
三、自学指导(一)
听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
(一)学生讨论、交流,理清文章思路。
{全文可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1~3段),描写江南的雪与雪野,抒发渴望美好生活的感情。
第二部分(4~6段),描写朔方的雪,表现了对冷酷现实的不满与反抗。}
四、自学指导(二)
精读课文第一部分,思考讨论以下问题。
1、学生朗读课文第1至3段,思考如何划分两个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