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59000字。
趣文选读语文篇
内容简介
这套趣文选读系列丛书,包括有“品德篇”、“历史篇”、“智谋篇”、
“军事篇”、“语文篇”、“数学篇”、“地理篇”、“生物篇”、“科学
篇”等9 本。这9 本书,分别收集了相关方面的知识短文及故事若干篇。这
些文章及故事,思想内容健康,题材风格多样。知识性趣味性极强,读来引
人入胜。可以帮助广大读者尤其是青少年读者扩展知识视野,陶冶思想情操,
提高阅读欣赏能力。
语言雨的传说
语言是如何产生的呢?世界上的许多民族、许多国家都流传着不少有趣
的传说,其中“语言雨”的传说流传得更为广泛些。
那是在遥远遥远的荒古时代,刚刚有了人类的时候。那时的人类是没有
语言的,都是哑巴。他们在一起生活相互交际时,都是用手势、眼神、面部
表情、全身动作或吼叫来进行的。有一年,干旱异常,草木枯黄凋落,河流
水塘干涸见底,就连土地也干得龟裂了。人们没有野果子吃,也捕捉不到小
动物,又饥又渴,几乎生活不下去了,都焦急地等待着下雨。突然,有一天
阴云密布,电闪雷鸣,倾盆大雨哗、哗、哗地下了起来。这一点一点的雨滴
呀,落地丁丁有声、节奏分明,音韵铿锵,振振有词,可以说是大自然赐给
人们的语言雨啊!有的地方下的是黄雨,有的地方下的是红雨,有的地方下
的是黑雨。干渴的人们高兴地贪婪地狂饮着这甘露般的雨水。说也怪,雨一
停下来,奇迹就发生了,人们忽然会说起话来。人们高兴得发狂了,唱歌呀,
跳舞呀,用语言交流思想呀,足足地庆祝了三天三夜。从此人们就有了语言。
当然现代科学发展了,人们再也不相信这种语言产生的神话传说了。而
是用极其慎重的科学态度去研究它。那么语言究竟是怎么产生的呢?原来语
言是伴随着类人猿到人类的漫长历史进化过程,在不断的劳动中,逐渐产生
并且日益发展丰富起来的。
大约,几十万年以前,在热带的地方,生活着一种高度进化的类人猿。
它们成群结队地在茂密的原始森林中生活,摘一些野果和捕捉一些小动物当
做食物。它们没有语言,只会吱吱地喊叫。后来由于气候的变化,森林逐渐
缩小了,甚至被干旱的草原所代替。这些类人猿为了生计,便不得不离开森
林到地上来寻找食物,不久,它们便逐渐地学会了直立行走。由于直立行走,
它们像其它动物一样的前肢被解放出来,成为人类所特有的手。手做着各种
活动、越来越灵活,大拇指可以和其它四指对握,甚至进而能达到制做各种
简单的工具,以此来防御野兽的侵袭和从事捕获猎物等其它的简单劳动,这
样类人猿就变成了最原始的人类。当然那时的社会,生产能力十分低下,只
有从事集体的劳动,采摘果子,捕获动物,才能生活下去,否则就要灭亡。
人们在集体劳动中,急需要互相交流思想,协同工作。如围捕一些鹿吧,就
要有人去撵,有人设下埋伏;有人在东,有人在西,有人在南,有人在北,
布下天罗地网,才能捕获到。否则,鹿早就跑了,人们的劳动不会得到收获。
不只如此,人们在集体生活中也急需交流思想,才能过上更和谐更团结的生
活。这样,就给做为人类交际工具语言的产生、创造了必要的客观条件。
同时由于人类直立行走的实现,不断地进行着各种劳动,眼界扩大了,
知识丰富了,头脑发达了,思维形成了。由于直立行走的实现,使类人猿能
够更自由地运用肺和声带,使类人猿口腔内的发音器官有更大的活动余地,
使口腔与喉部气流的通道形成一个直角,不再像其它动物似的几乎连成一条
直线。这就有助于人类的祖先在发音时构成更多式样的阻碍,控制气流,发
出更多式样的声音。这样,人类产生语言的主观条件也就成熟了,于是语言
便逐渐地产生了。由此可见,是劳动创造了语言,自从有了人类社会存在的
那一天起,就产生了语言。人类社会的形成过程,就是人类语言的产生过程。
人类社会生活的不断发展,语言也就随着不断发展。
(李继学)
答非所问,啼笑皆非
——谈普通话
有一个捐班不懂得共同语,到任以后去谒见上司。
上司问:“贵治风土如何?”
捐班答:“并无大风更少尘土。”
问:“春花如何?”
答:“今春棉花每亩二百八。”
问:“绅量如何?”
答:“卑职身量足穿三尺六。”
问:“百姓如何?”
答:“白杏只有两棵,红杏不少。”
捐班答非所问,上司大发雷霆地喝道:“混蛋!我问的是黎庶!”
捐班吓得胆震,立即回答:“梨树甚多,结果其少。”
上司哭笑不得,拍着桌子喝道:“你这个老混蛋!我不是问你梨杏,是
问你的小民。”
捐班连忙站起说:“卑职小名叫狗儿。”
上司被弄得啼笑皆非连连摇头:“狗儿呀,狗儿!你真是一条狗儿!”
由于历史的原因,汉语自古以来就存在着方言分歧。这种方言分歧的现
象给我们的社会生活带来许多不便。捐班答非所问,上司啼笑皆非,其原因,
除了捐班文化水平低不懂官场用语以外,还有一条,就是由于捐班不懂共同
语,由方言差异而造成的。历史上一些有远见卓识的统治者都比较注意共同
语的推广。
南京从三国时候的吴到东晋、宋、齐,以至后来的梁、陈,也就是历史
上讲的六朝,都是当时的都城(那时称建业、建康)。南京话是当时通行的
官话。齐武帝的时候,有个大官叫胡谐之,他是江西南昌人,满口南昌话。
齐武帝想改变一下胡谐之及其全家人的口音,让他们说南京话。于是从宫廷
里选派了四五个会说南京话的人到胡谐之家里去,教胡家人说南京话。
解放以后,我国实现了历史上空前的大统一,然而方言的分歧仍然存在。
不仅这个省和那个省之间,甚至同一个省的这个县和那个县之间,人们相互
交谈都常会感到困难。比如上海人把“洗碗”说成“打碗”,广东人把“子
弹”说成“鸡蛋”..诸如此类比比皆是。汉语方言的分歧对我们的社会主
义建设事业起了一定的阻碍作用。干部从这一方言地区调到另一方言地区,
沿海城市的工人支援内地的工业建设,城市的人到农村去支援农业,如果语
言不通就会在工作上造成,一定的困难。一个重要的报告,一门重要的课程,
以及我们的重要宣传工具如广播、电影等,如果有方言的隔阂,它们的作用
也会受到影响。今天全国人民正在党的领导下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强国
而奋斗,推广普通话已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要求。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推
广普通话。 1955 年召开了专门会议明确规定了推广普通话。马克思说:“方
言集中为民族语言是由经济和政治的集中来决定的。”八百年来,北京一直
是中国的政治中心。唐宋以来的白话文学也都是用北方方言写的。规定以北
方话作为方言,一则可以照顾使用汉语的大多数人,二则可以避免北京话里
地方色彩太重的方言词汇和方言语法。由于以上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原
因,北方话的传播越来越广,北方话对全国各方言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今天
规定汉民族共同语的内容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
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是完全符合汉语发展规律
的。
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需要,充分发挥语言在社会生活中的作
用,必须积极提倡民族共同语,迅速推广普通话。普通话是为全民服务的,
方言是为一个地区人民服务的。推广普通话并不意味着消灭方言,只是逐步
地扩大普通话的使用范围,而这是符合社会进步的客观要求的。方言可以而
且必然会同普通话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并存。
在某些情况下,方言有普通话所不能代替的作用。应当看到人们对家乡
方言的喜爱并不全是坏事情。“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反映
了人们对乡音(方言)的喜爱。当代作家李准在《乡音》一文中说,“乡音”
是“亲切的”,“热乎乎的”,“甜滋滋的”,“沁人心脾的”,“质朴憨
厚的”,“难以忘怀的”,“美妙动听的”。作者同那些“操着同样乡音的
英雄建设者们,亲切交谈,共叙甘苦欢乐”可以帮助作者在边塞的风雪之夜
的旅途中“受到异常热情的接待”,可以勾起人们“对家乡故土的怀念”,
使人“感到光荣和骄傲”,可以激发革命者为“保卫全中国”和“实现祖国
社会主义现代化”而献身的精神,可以同“各民族、各地区千百种乡音和谐
地编织成..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雄伟的大合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