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9863字。
初中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探索
结题报告
背景及意义
1、 语文学科功能的异化
如果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人是什么”,那么语文教育研究首先要回答的就是“语文是什么”。简单讲,语文就是人为了参加社会生活所掌握的沟通工具,是使人思想丰盈,情感愉悦的精神粮食。学习语文既是对前人精神财富的继承,又是对现实生活的品悟。但是,每当论及语文教学,往往令国人痛心疾首。现实中的语文,早已失去了她本来的灵性与俊美,变成了应试的奴仆,变成了家长、老师为实现某种目的的手段,变成了繁重的课业负担,变成了冷酷的驯化和空洞的教条……表现到具体的教学情景之中,就是烦琐分析、死记硬背和解题训练。教学研究常常也是一味追教法的标新立异、赏心悦目,惟独忽视了语文学习的本原-——该怎样学语言。
2、机械、封闭、枯燥、功利、压抑——传统语文教学种种弊端之涌现。
长期以来,语文课堂气氛沉闷,缺乏生命活力。教学就语文而语文,从课文到课文,语文与生活分离,知识与精神对立。重视了知识的学习,却忽略了活动与生活;重视了教师的讲授,却剥夺了学生的探索与创新;重了结果,却轻了过程;追求了考分的回报,却忽视了整体素质的提高。对学生来说,真是“语文语文,让人头疼!”这种激烈的矛盾,迫使我们不得不冷静地对语文课堂进行反思,必须尽快寻找一种适合青少年的语文教学。
3、时代对语文教学的呼唤
生活在知识经济社会里,人们不再是文字的奴隶,也不能满足于苦涩的书斋语文,而且是具有主动品质和强烈的自我表现精神,具备不断学习的延伸能力和汲取信息的生存能力。能通过语言积极与人交往,拓宽自己的发展空间,能将语文应用于各种特定的生活情景。语文不仅是享受物质生活的手段,更应是个人充实精神世界的核心成分。基于这样的时代要求,我们必须改造现有的语文学习。
4、坚实的理论基础
1、苏霍姆林斯基的论述:“当儿童跨进校门以后,不要把他们的思维套进黑板和语文课堂的框框里,不要让教室的四堵墙壁把他们跟气象万千的世界隔绝开来,因为世界的奥秘中包含着思维和创造的取之不竭的源泉。”
2、试用修订本《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强调指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得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
3、《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交叉、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