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官贪官传》及译文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素材 / 高中其他文字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962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05/6/21 19:12:00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25
  • 下载点数: 2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264000字。
《清官贪官传》

前言

  历史为各色各样的人物提供了表演的场所。人们根据不同的角色,给活动在历
史舞台上的人物冠以不同的名称:明君、暴君、昏君、直臣、奸臣、清官、贪官…
…。正是有了这众多的形象各异的人物活跃在历史舞台上,才演出了一幕幕生动的
历史活剧。
  清官和贪官是人们议论最多的话题,也是历史上文学作品中表现最频繁的内容。
我们从二十五史中选择了一些清官和贪官的传记编成此书。介绍给读者,希望通过
反映这样一批有代表性的典型人物,使读者从一个侧面去透视历史。从而得到启迪
和借鉴。
  清官和贪官是相对而言的。史书中所谓的清官,有两种含义,一种是指地位显
贵、政事不繁的官职;另一种是指那些公正廉洁、克己奉公的官吏。这里讲的则属
于后者。贪官则指那些贪得无厌、损公肥私、鱼肉百姓的官吏。
  历史上的清官虽然有着各自不同的政绩,但从他们身上却表现出共同特点。这
就是:对工作,能够勤于职守。对自已,能够廉洁奉公。同时敢于为民请命,替民
伸冤,为民做主。因此,他们当中的很多人被当对的百姓称为“青天”,包拯、海
瑞当属其中之佼佼者。清官中的相当一些人是皇帝、百官、百姓皆称赞者。有些则
是上官压制,皇帝不信任,甚至遭到革职、下救,然而百姓却极力称颂之。可以说,
百姓的认可是历史上鉴别清官的一个重要标志。因为清官的共同之处在于他们能够
在某一方面或某地区实实在在地为百姓做几件实事、好事,能够在某种程度上反映
人民的愿望和要求。因此,人民赞颂清官,推崇清官,爱戴清官,欢迎清官。
  贪官则与清官相反,他们贪得无厌,鱼肉百姓,无恶不做。在他们掌权的部门
或地区,总是搞得乌烟瘴气、吏治腐败、民不聊生。历代有作为的帝王及有识之士
总是要抑制贪官,惩治贪官。而广大人民群众则更是反对贪官,嫉恨贪官,唾弃贪
官,多次农民起义都是从杀贪官开始便是最有力的证明。因为贪官的所做所为更集
中体现了封建统治阶级对农民的压迫和剥削。贪官和百姓之间的矛盾,是两个对立
阶级矛盾激化的表现。贪官大多不得善终,有的被农民所杀,有的被封建政府所惩
治。当然,也有个别得意于一时,死后遭到唾弃而留下恶名者。
  清官和贪官,并非人们随意加给他们的美名和恶名,而是根据他们的行为给他
们做的结论。对绝大多数的清官和贪官来说,结论是公允的。历代史官在修史时对
清官的赞颂和对贪官的鞭挞,尽管有各自的观点和衡量标准,划分得不尽一致,但
从今天的眼光来看,基本上还是反映了那个时代的共同看法。清官和贪官的出现作
为一种政治现象是客观存在,修史者不可能完全摆脱社会形成的共识而违背众意。
毫无疑问,不管是清官还是贪官,他们都是统治阶级中的一员。但是,由于他们的
所作所为给社会带来的直接后果截然不同,对百姓的影响也有着天壤之别,因此,
社会对他们的评价也就截然不同。从某种意义上说,清官和贪官的认定,更多地反
映了人民群众的意见和看法。
  在过去一段时间内,由于左的思想的影响,对清官和贪官有着错误的看法,特
别是对清官,似乎是越“清”越坏。因此,清官不许提,清官戏不能演。因为按照
左的逻辑,清官既然是剥削阶级的代表人物,就应统统列入打倒之列。有这样两种
观点:一是认为“清官比贪官更坏”。这是对历史的歪曲,是毫无历史知识的表现。
这种观点早已被人们所批驳,这里就不多说了。
  另一种观点认为清官完全出自伪装,是以假象欺骗百姓,掩盖其剥削实质,以
便更有利于剥削人民,为统治阶级服务。不错,无论是哪个时代的清官,都是统治
阶级中的一员,他们都要为巩固自己的统治服务。但是,历史是复杂的,不能简单
地用一加一的公式去套用。对具体的历史事件、具体的历史人物进行客观的、实事
求是的具体分析是唯物史观最基本的要求。衡量一个历史人物的功过,主要是看他
对社会的进步起了促进作用还是阻碍作用。而衡量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准则是生产力
的发展。试问,在人民相对安定的条件下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还是贪官横行、民
不聊生的情况下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呢?结论是不言而喻的。作为清官,即使是为
统治阶级服务,但他们推行的政策和措施同时也有利于社会的进步、人民的安居、
生产力的发展,这个客观作用也是不容否定的。
  再者,认为清官的所作所为完全出自伪装,是企图骗取人民的信任,这是缺乏
历史根据的,是站不住脚的。从思想意识上去考察,在清官们的治民思想中体现了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国传统精神心态是一种“为天地立志,为生民立道,为去
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张载:《语录》)的入世开拓精神,是“先天下之忧
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是“富
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章句下》)的大丈夫气概。
这在众多清官的身上有着不同程度的反映。中国古代出现的“民本”思想是造就清
官的思想基础。一些统治者和思想家对“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领会颇深,
因此,他们把“为民请命”,向帝王谏净作为“君子”的自觉行为,而与小人佞臣
相区别。这就是清官之所以出现的重要原因。此外,中国古代众多的有识之士以及
有从政经验的官吏,总结、概括了许多名言、警句,提倡清廉,反对贪婪,其中包
含了深刻、丰富的思想内容。诸葛亮论《将弊》一丈,提出了“为将之道有八弊”,
而首先提到的一弊就是“贪而无厌”,可以说是对为官者的警告。帧观政要》中记
载了唐太宗告诫群臣要俭约,不可贪鄙的许多警句,一直为后世所重视。明朝著名
清官于谦的诗句“粉身碎骨全不惜,要留清白在人间”:“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
闾阎话短长”,则代表了清官的精神风貌和思想境界。王通所说“廉者常乐无忧,
贪者常虞不足”(《中说·王道》);包拯所谓“廉者,民之表也演者,民之贼也”
(《乞不用赃吏》)等都起到了警世的作用。这些用伪装来解释显然是说不通的。
  我们还可以从一种社会现象去观察清官产生的社会条件。这就是不论是统治集
团的有识之士,还是黎民百姓都推崇清官,贬斥贪官。作为对立阶级对清官。贪官
的褒贬是一致的,这既不是纯粹出自统治者的欺骗性的虚构,也不完全是人民群众
的虚幻理想的产物。它反映了一种社会舆论;一种社会公认的道德观念,即做官就
要做清官,贪官是社会各阶层所不耻的。这种思想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是根深蒂
固的。即使有些官吏明明在暗中巧取豪夺,也要公开标榜为清官、这就是社会舆论
的力量。清官之所以受到封建帝王乃到统治阶级中众多成员的赞许,那是因为统治
阶级需要这些人来巩固他们的统治。他们提倡“爱民如子”、“勤政爱民”,当然
是一种居高临下的“恩赐”。但对百姓来说,毕竟比巧取豪夺好得多,这是不容否
认的历史事实。这里有传统思想的影响,有社会道德的约束,有社会舆论的监督。
应该说,清官的出现,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产物,是中国传统精神心态所带来的
积极的社会效果。
  这次,我们共选择了七十二篇,这些传记,有的事迹极为突出,使读者一目了
然。有些则不甚突出,特别是一些清官。这是因为受到原书体例的限制,旧史家为
某人文传,要把他一生的经历做扼要的介绍,因而对从政清廉这一点有所冲淡。但
是,我们将清官、贪官合为一书。读者通过对比,还是可以看得很清楚的、本书的
选目会有不当之处,译文也可能有不够准确的地方,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参加本书选译的有(依姓氏笔划)。刘驰、刘洪波、江小涛、李世愉、洪兆敏、
黄正建、商传、熊海龙、薛建茹。

                           李世愉
                         1992年9月于北京


郑当时传

             ——《史记》卷一二○

  [说明]郑当时,字庄,西汉景帝、武帝时人,居陈(今河南淮阳)。祖先郑君
曾任项羽部将,项羽败后,归属刘邦。郑当时以任侠闻名。景帝时任太子舍人,武
帝时任济南太守,官至大司农、喜举荐士人,多有贤良者。为时人所称道。然而在
朝廷上,常趋承武帝之意,不敢议论时事当否。任大司农时,因罪被免官,赎为庶
人。后又任汝南太守。郑当时在景、武两朝,任官廉洁,死后家无余财。

  郑当时,字庄,陈郡人。他的祖先郑君曾经为项籍的属将;项籍兵败而死,郑
君不久便归附了汉。汉高祖刘邦命令登记项籍旧将的姓名、履历。唯独郑君没有奉
行诏令登记。刘邦下诏拜已登记履历者为大夫,而贬逐了郑君。郑君死于汉文帝的
时候。
  郑庄以好行侠义之事而自喜。因为在张羽困难时予以救助,从而闻名于梁、楚
地区。汉景帝时担任太子舍人的职务。每五天休假的时候,常在长安的城郊朋友之
处存放马匹,以邀请和酬谢宾客,夜以继日,直至次日凌晨,还常恐怕应酬不周。
郑庄喜好黄帝、老子的学说,敬慕年长厚道的人。唯恐不能相识,虽然年纪轻。官
品低微、然而他交往相识的都是父祖一辈,并在全国很有名气的人。汉武帝即位之
后,郑庄先后晋升为鲁国中尉。济南太守、江都国相,后升至九卿中右内史之职。
因为武安侯田(虫分)。魏其侯窦婴的议论,被贬职为詹事,再升迁为大农令。
  郑庄任太史时,告诫属下说。“客人到来,没有贵贱之分,不应将任何人拒之
门外。”他对客人都能以宾主的礼节对待,这是因为他很注意尊重地位低下的人。
郑庄很廉洁,不喜欢购置产业,只靠皇上的赏赐供给门客。然而赠给他人物品,不
过竹器和食物而已。每次朝见皇上,有机会便要称道国中的忠厚长者。他推荐士人
及其官属的丞、史,当审查其言行时,常常以贤于自己的事情作例证。从来不以名
宇称呼属吏。与官属谈话,唯恐使对方受到伤害。听到他人好的言论,便立即进献
皇上,唯恐拖延。崤山以东的士人们因此一致称道郑庄。
  郑庄的使者巡视黄河决口的情况,自己请求准备五天。武帝说:“我听说:
‘郑庄出外视察,即使有千里之遥,也不要求提供粮食’,请求准备行装的是什么
人?”然而郑庄在朝廷上,常常趋迎附合武帝的意旨,不敢极力讨论是否妥当。在
晚年时,汉朝廷征伐匈奴,招降周边的少数部族,国家支出的费用很多,国家财政
愈来愈匮乏。郑庄所任用的宾客利用大司农的货物营利,欠了公家许多债务。司马
安任淮阳太守,揭发了此事,郑庄因此被治罪,赎罪后免官为平民百姓。不久,试
用为丞相长史。武帝认为他年经太大,任命为汝南太守。数年之后死于任上。
  郑庄、汲黯开始列位九卿的职位,清廉而能自我检省。后来两人中途被免去官
职,家中贫困,宾客愈来愈少。及至在郡中任长官,死后家中没有余下财物。郑庄
兄弟的子弟因为郑庄的缘故,官至两千石的有六、七个人。(刘洪波译)

  [原文]

  郑当时者,字庄,陈人也。其先郑君尝为项籍将,籍死,已而属汉。高祖今诸
故项籍臣名籍,郑君独不奉诏:诏尽拜名籍者为大夫,而逐郑君。郑君死孝文时。
  郑庄以任侠自喜,脱张羽于厄,声闻梁楚之间。孝景时,为太子舍人。每五日
洗沐,常正驿马长安诸郊,存诸故人,请谢宾客夜以继日,至其明旦,常恐不彳扁。
庄好黄老之言,其慕长者,如恐不见。年小官薄,然其游知交皆其大父行,天下有
名之士也。武帝立,庄稍还为鲁中尉、济南太守、江都相,至九卿为右内史。以武
安侯、魏其时议,贬秩为詹事,迁为大农令。
  庄为太史,城门下:“客至,无贵贱,无留门者。”执宾主之礼,以其责下人。
庄廉,又不治其产业,仰奉赐以给诸公。然其饣鬼人,不过算器食。每朝,候上之
间,说未尝不言天下之长者。其推敕士及官属丞史,诚有味其言之也,常引以为贤
于己。未尝名吏,与官属首,若恐伤之。闻人之善言,进之上,唯恐后。山东士诸
公以此翕然称郑庄。
  郑庄使视决河,自请治行五日。上曰:“吾闻‘郑庄行,千里不食粮’,请治
行者何也?”然郑庄在朝,常趋和承意,不敢甚引当否。及晚节,汉征匈奴,招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