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小题,约4051字。
语 文 试 题 (八)
一、文言文阅读(共30分)
1、箫鼓追随春社近, 。
2、 ,总把新桃换旧符。
3、纵有千古, ,前途似海, 。
4、从下列A、B两组中任选一组默写。(不可两组都做)
A组:[1]伤心秦汉经行处, 。
[2]惟有门前镜湖水, 。
[3]《黄鹤楼》诗中描写景色的句子是 , 。
B组:[1]桐花万里丹山路, 。
[2] ,菊残犹有傲霜枝。
[3]《武陵春》中因“泛轻舟”而引起的感叹是 , 。
(二)解释下列句中的画线词。(4分)
5、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6、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7、言之,貌若甚戚者
8、肉良者谋之,又何间焉
(三)阅读下文,完成9-11题。(8分)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去:“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9、此文段选自 ,作者是 。(2分)
10、将下列句子译为现代文。(4分)
(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11、选文第一段表现了村中人 ,表达了作者 。(2分)
二、现代文阅读(共38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16-21题。(20分)
地球资源卫星目前已成为仅次于通信卫星的第二大航天产业。(1)
资源勘测和军事侦察联系异常紧密,从技术上讲它们可说是一对亲兄弟。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军事部门开始关心的一个问题是如何透过伪装弄清里面藏着的军事装备。例如在丛林中,坦克和大炮等被绿色掩盖着,怎样才能利用空中侦察把这些装备识别出来?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我们看到的各种颜色是由自然光中并非单一的频率造成的,如果对两个红色目标进行拍摄,并在镜头前放置滤色镜,就会发现这两个目标的颜色有差异——一个可能红中微微带黄,另一个可能红中微微带蓝。科学家们进一步设想,如果用感光范围更宽,包括红外的感光片拍摄,会发生什么情况?美国加州大学教授科威尔研究的是导致小麦、谷物大量减产的病害。他惊奇地发现,原本难以区分的健康植株和受害植株在底片上很容易区分,因为后者的颜色带有暗黑色。既然用红外底片可以区分健康和染病的植物,那就一定能够区分有机物和无机物。实验证明了这一点。(2)
上述发现也说明了一个事实,大自然中的任何物质,不论有生命还是无生命,都以他们自身特有的方式发射、吸收和反射电磁波辐射,从而给出不同物体特有的频谱“标记”,这在物理学上称为物体的光谱特性。也就是说,大自然物质有它自己的“指纹”。如果对这些“指纹”详细识别,就有可能揭示出大自然的许多奥秘。金属矿藏虽然深埋在地下,但由于金属受太阳照射会辐射出热量,就能够识别。这种认识形成了遥感技术的基础。对地球资源进行观测,必须掌握大量的不同资源的信息特征即光谱特性,也就是说要建立大自然的“指纹”库。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美国科学家开始有意识地进行这项工作,得出了许多“指纹”。“指纹库”的规模越来越大,并不断更新。与此同时,航空测绘实验工作也在进行,得到的照片与地面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