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试卷有21道题,约5186个字。
2004~200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查
七年级语文试卷
一、积累运用(共25分)
(一) 积累(共12分)
1、阅读下面的文字,把文中拼音所表示的汉字依次写在文下方框内。(2分)
在空kuàng的天安门广场独自徜徉,任凉飕飕的晨风fú过脸颊,撩起长发,让思xù回到悠远。这时,国旗班的战士过来了,人群起了zào动,站在后面的人焦急得直跳。
□□□□
2、依据课文默写。(8分)
(1) 《次北固山下》一诗中描写时序交替中的景物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成功的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淡黑的起伏的连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
(4) 《十五夜望月》一诗中表达诗人对月怀人情思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水调歌头》(苏轼)一词中表达对离人美好祝福的千古佳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3、写出一句有关读书学习的名言警句。(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运用(13分)
4、试用一句话说明京剧是怎样形成的。(不超过25个字)(3分)
京剧的前身是安徽的徽剧。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剧戏班相继进入北京演出,它们吸收了汉调、秦腔、昆曲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使徽剧与这些剧种逐渐融合,演变成一种新的声腔,更为悦耳动听,称为“京调”。清末民国初期,上海的戏院全部为京班所掌握,所演的戏称为“京戏”。
5、仔细阅读下面的作文片断,就有错的地方或你认为可进一步改进的地方,用规定的符号加以修改。(4分)
(1) 换用号: (2) 增补号: (3) 删除号: (4) 调位号:
图书馆是怎样的一个地方呢?图书馆是人类智慧和知识的宝库,是整理、搜集、典藏和向读者提供文献资料的机关。历来人们都把图书馆看成读书、治学的场所。借助图书馆在学问、事业上有所成就的,大有人在。革命导师马克思在大英博物院图书馆留下了永恒的脚印;列宁在流亡中到欧洲许多地方,丰富了自己的阅历;毛泽东在学生时代利用图书馆读了很多书,开阔了眼界,丰富了思想,竖立了为劳苦大众奋斗;著名数学家华罗庚、陈景润也都是利用图书馆学习成才的。
6、“文学是人类感情的最丰富最生动的表达——凝聚着人类美好的感情和灿烂的智慧。”为了表达对文学的热爱之情,请你设计一个“我与文学”的活动。要求:(1)为这一活动设计一个名称,不得出现“我”、“我们”这样的词语;(2)写出活动方案。(6分)
二、阅读理解(共45分)
(一)阅读《端午日》片断,完成7—10题(14分)
划船的事各人在数天以前就早有了准备,分组分帮,各自选出了若干身体结实、手脚伶俐的小伙子,在潭中练习进退。船只的形式,和平常木船大不相同,形体一律又长又狭,两头高高翘起,船身绘着朱红颜色长线。平常时节多搁在河边干燥洞穴里,要用它时,才拖下水去。每只船可坐12个到18个桨手,一个带头的,一个鼓手,一个锣手。桨手每人持一支短桨,随了鼓声缓促为节拍,把船向前划去。带头的坐在船头上,头上缠裹着红布包头,手上拿两支小令旗,左右挥动,指挥船只的进退。擂鼓打锣的,多坐在船只的中部,船一划动便即刻嘭嘭铛铛
(二)阅读《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一文,完成11—16题(21分)
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
马克·吐温
我十三岁时,聪明伶俐。我认为,在当时算得上一个少见的聪明孩子。那时,我在报上发表了一篇习作,非常出乎我的意料,这件事竟成了我们那地方轰动一时的新闻。的确,我也为此感到十分骄傲。我当时在一家印刷所当学徒,是一个求上进、有志气的少年。我叔父让我也在他的报社干点差事(该报叫《汉尼巴尔周报》,凡征得五百个订户,一年可预付两美元,还付给成捆的木柴、卷心菜以及卖不出去的萝卜)。
(三)阅读《幼时记趣》片断,完成18—21题(10分)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