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9小题,约5362字。
2005年天津市南开区语文升学检测试卷一
第I卷(选择题 共23分)
一. 选择题(1-7题每题2分,8-10题每题3分)
1. 下面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徜徉cháng 纤维 xiān 相形见拙 zhuó
B. 归宿 sù 媲美 bǐ 挑拨离间 jiàn
C. 惬意 qiè 脑髓 suǐ 浅尝辄止 zhé
D. 破绽 zhàn 婆娑 suō 拈轻怕重 zhān
2. 根据语境,选出对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们在这无鱼无草的海水里,竟能自由游弋。(游来游去)
B. 据说他当初行为不正,糟蹋钱。(浪费)
C. 这藤野先生,据说是穿衣服太模糊了。(不清楚)
D. 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境况)
3. 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天津是中国北方一座美丽的滨海城市。
B. 阅读文学名著,使我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
C. 手机作为科技进步带给人类的新工具,本身并无利弊对错。
D. 是否有“以农民为本”的理念,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
4. 下面一段话中,有一个句子与其他句子的表达中心不一致,这个句子是( )
① 历史是城市的血脉。
② 城市的历史往往是通过城市的建筑物和历史名人来体现的。
③ 城市的品味是城市的名片,也是城市的品牌。
④ 走到这样的城市里,你就会感觉走进了历史,感觉到这城市的历史深厚底蕴。
A. ① B. ③ C. ② D. ④
5. 根据表情达意的要求,填入横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是( )
这位老先生头发斑白,衣着朴素,_________,__________,留给我的印象太深了。
A. 风趣的谈吐,渊博的学识 B. 谈吐渊博,学识风趣
C. 谈吐风趣,渊博的学识 D. 谈吐风趣,学识渊博
6. 下面句子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黎明的通知》中的“黎明”象征了民族解放战争的胜利,光明的到来,幸福生活的到来。
B.《藤野先生》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鲁迅在日本仙台留学时最敬重的一位正直、热情没有民族偏见的老师。
C.《变色龙》这篇小说塑造了警官奥楚蔑洛夫的形象,运用讽刺艺术,表现作者的爱憎和对社会的批判。
D.《在烈日和暴雨下》通过对烈日和暴雨细致形象的描绘,衬托了祥子拉车生活的艰难,让我们看到了旧社会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们的悲惨生活。
7. 下面诗句中最能表现作者关怀国家命运,要报效国家的爱国精神的一项是( )
A. 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你们 /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 /秋天的田里低首沉思(郑敏《金黄的稻束》)
B. 把名字刻入石头的, /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臧克家《有的人》)
C.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谴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D. 何处望神州? /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辛弃疾《南乡子•京口北固亭有怀》)
阅读《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了吗》的片段,选出8-10题的正确答案,(每题3分)
“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人的脊梁。
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8. 对文中“脊梁”一词的意思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指从古以来那些“埋头苦干、拼命硬干、为民请命、舍身求法”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