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中学语文修辞教学的改革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论文集粹 / 教学论文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66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05/5/9 19:21:00
  • 资源来源: 会员原创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24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5000字。
谈谈中学语文修辞教学的改革
           成都20中学校(610036)  周小琼

  古人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修辞是增强语言表现力,提高语言表达效果,增添行文文采的有力手段,也是中学语文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修辞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并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在《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中,国家教委明确指出:初中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那么,何谓理解?何谓运用?教育学家巴甫洛夫是这样解释的:
理解就是“利用知识,利用获得的联系。”
  运用就是“使用语言的技能”。而任何技能都只有通过正确的模仿和反复的实践才能养成。
  由此可见,对中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训练,必须融入到各项语文教学内容之中,进行正确的引导和反复的训练,修辞教学也是其中最重要的途径之一。
  然而,由于修辞这一知识点.在历届考题中多以判断识别的形式出现,过去的应试教育思想就必然导致修辞教学中存在不少弊端,比如重辨识,轻效果;多空泛评价,少具体分析;重知识传授,轻迁移运用等。这样就忽略了在修辞教学中培养学生真正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素质教育思想逐渐深入课堂,许多老师已逐渐意识到这些弊端的存在并着手进行教学改革。但传统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仍旧以其“传统”的力量影响着我们的现代课堂。因此,我在这里想谈谈自己关于中学语文修辞教学改革方面的一些思考和教改尝试,与诸位同行共勉。
  中学语文教学之真谛远不止于“明白”,而更在于“利用”。因而我认为修辞教学的改革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转变教育思想
语文学习绝不是只去学习它的“形式”和“规则”,而是要使学生善读、善写、善说、善听,具备较强的、够用的语文能力。因而在中学语文修辞教学中,必须把着眼点由重“知识规则”转向“知识和能力”并重,由重“辨识”转到重“深入理解和把握”,并进一步延伸到“迁移运用”的指导上。例如:在进行“比喻”这一种修辞教学时,我们必须讲解比喻的定义和作用,分析比喻的结构和类型,让学生能够区别比喻句和非比喻句,了解有关比喻这一修辞方法的有关知识。但是这还远远不够,我们不仅要让学生能“辨识”出比喻这一修辞方法,了解比喻这一修辞方法的一般性作用,更重要的是要教会他们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分析“这一”比喻修辞的具体作用,领会“这一”比喻的妙处,这样才能真正达到“培养学生理解祖国语言”这一基本要求。
例如:在初中语文第一册《济南的冬天》一文中有这样一个比喻:“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粗略看来,这个比喻也很普通,但是结合具体的语境一分析,就会发现它的精妙。讲这句时,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一)为什么要用小摇篮作喻体呢?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点在什么地方?学生则可能回答:形状相似,四周高,中间低平。这种情况下则可继续引导学生分析:(二)四川被称为盆地,正是因为四周有高山,中间地平。为何这里不用“盆子”作喻体而用摇篮?学生则可能回答,用摇篮更合适、更好。继续追问:好在哪里?这就必须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来理解。上文说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